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家马棚失火后,孔子只关心是否有人受伤,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A、C、D对应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儒家、法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当各个阶层都根据自己的德性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这样的城邦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和谐与效率。”以下选项内容类似柏拉图思想的是
A.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B.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这样的城邦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和谐与效率。”材料强调的是通过明确的社会分工,达到城邦的正义和和谐。A与战争有关,排除。B论述了民本思想,D强调正名,与题意无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描述了小国寡民互不干扰的理想社会,因此选择C。
考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都处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开始确立时期
B.都主张自由争论
C.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D.都在实施一段时间后被迫结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8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司马光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2分)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4分)及其依据。(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2分)
参考答案:(1)目的: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2分)
角度:俭以治国、俭以持家、俭以修身。(6分)
(2)观点:个人与家庭提倡节俭;国家应该尚奢(4分)
依据:尚奢可繁荣地方经济;尚奢消费可扩大就业;尚奢可增加他人收入(任意回答两点即可)(4分)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该题考察古代到近代消费观的变化,与今天的提倡节俭相呼应。材料一看出儒家尚俭的目的是维护“礼”,既维护等级秩序,“俭节则昌,淫浃则亡,”“侈泰则家贫”,“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从治国、治家及修身的角度论述了尚俭的重要性;
第(2)问考察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主要从家和国家阐述俭的态度,“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 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可知个人与家庭应提倡节俭,而国家“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即应该尚奢。其依据材料可概括为扩大就业、增加他人收入、繁荣地方经济等,此观点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