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现,外交舞台纵横捭阖、风云变幻。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史更是跌宕起伏,几经波折,回首这段历史,令人深思。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曾几何时,我们遭受着外国列强的侵犯;曾几何时,我们饱受困苦的饥荒。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是一段令人反思的历史,弱国无外交,记住这个硬道理。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的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近代史上,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哪两场侵略战争直接相关?(2分)
(2)图一、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参加的哪两次国际会议?(2分)在图二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分)
(3)图三反映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其意义如何?(3分)图四中的美国领导人是谁?(1分)中美及中日关系的改善有何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
(2)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分)“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3)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分)尼克松。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3分)
本题解析:(1)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知识记忆能力。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的独立主权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与鸦片战争有关;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以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
(3)国际会议:材料所示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参加的国际会议,根据教材所学,可以知道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方针:图二的会议是万隆会议,所以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个会议上,由于西方国家的极力阻挠,使得会议有可能走向歧途,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最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3)意义: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意义是: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四是反映尼克松访华时的图片,所以图中的美国领导人是尼克松。影响: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与迁移能力。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改善,意义在于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6分)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2分)
参考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2分);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2分)。
(2)国共两党平等会谈(2分);一国两制(2分);1997年收复香港,1999年收复澳门(2分)。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问第一小问主要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由材料中文字“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可知是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第二小问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联系当时国共两党内战的社会背景来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练习材料回答,材料中“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是解题的关键文字。第二小问材料中材料中“适当的方式”就是邓小平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第三小问“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回答问题时注意要依据材料回答,但不能直接抄写材料中的原话。材料中文字“‘台独’活动趋于猖獗”和“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解题的关键,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来概括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该图是美国邮政总署在1942年7月7日发行的中美总统林肯、孙中山共处方寸之间左侧印有胜利标志“V”印的首日封。就其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来看,最珍贵的是它可以佐证当时美国

A.积极声援中国抗战
B.联合中国对付纳粹
C.最早否认伪满政府
D.对中国版图的看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由材料中时间“1942年7月7日”可以知道,这是发生在二战时期具体来说是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之后的首日封,另外左侧印有胜利标志“V”,说明期望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下列史实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B.反“围剿”失败后战略转移
C.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20世纪30年代是个独特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是毛泽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既包括革命战争也包括经济建设,开展土地革命,所以本退答案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外敌的武力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民惧怕竹枪火炮
C.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未闻炮声震地”、“不见烟火冲天”可见并非是外敌入侵,因此排除A;并不是因为吸烟就会导致内部互相仇杀,也不是说中国人惧怕竹枪火炮,因此排除B、C;从“竹枪一支”、“铜灯半盏”等可知说得是鸦片,而“妻离子散”、“烧尽田地房廊”等可知是鸦片所带来的后果及危害,因此选D
点评: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新情景试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要求进行判断、论证或者评价。解答此类选择题一般的能力要求是:
1:读懂材料的核心思想。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有关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一般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易不解其意而造成错答。
2:对号入座。任何试题都是对所学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将试题中的材料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挂钩”,在此基础上进行解答。
3:对照设问。也是明确试题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