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概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0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秦始皇设置三公九卿制(2分),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2分)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2分),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或二府三司)(2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明太祖裁撤中书省(2分),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共同点:皇权加强(2分)
本题解析: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由于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的高度集中,所以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宰相的权力,直至明太祖废除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本题考查了秦、汉、唐、宋、明五个朝代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或废除)宰相权力的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概括。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是指
A.征辟制
B.察举制
C.军功爵制度
D.科举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时间“汉武帝时期”,察举制虽然时间符合,但是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与题意“自上而下”不符;军功爵制度流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
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
C.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明朝时期内阁始终没有取得丞相这样的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而是君臣等级观念进一步强化,排除B;严刑峻法并非明朝独有,秦朝时期就实行严刑峻法,排除D;廷杖是明朝皇帝对大臣的一种刑罚,它通常是由皇帝下旨,由禁卫军执行,廷杖的对象主要是那些皇帝认为不听话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的大臣和言官。因此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据记载,“周之子孙,荀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的推行是要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B.分封的同姓诸侯位居显要之地
C.同姓诸侯是分封的主体
D.同姓诸侯比异性诸侯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