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学东渐”的历程和阶段性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看待“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蒙古的西征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
(2)“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即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的格物致知等科学技术;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表现为,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思想层面的变化,中国人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过程。
(3)“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①反对封建专制统治?②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中国的富强?④促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而陈独秀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没有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逢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20年,受某种理论的影响,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说:“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理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改变了中国人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C.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建设一个人民掌权的国家,这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故选D。A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最佳选项;B项说法过分夸大;C项与材料无关。
点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这个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工农的国家,为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的飞跃,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另一个是邓小平理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需要了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导致新文化阵营内部逐渐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不同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