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8 15:15: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儒家思想开始逐渐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 ]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宋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 ( )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百家争鸣”局面的社会背景: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因此选A。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从课标的要求看,要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二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格物致知。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可知材料所述为朱熹的格物致知;依据材料和所学,其主张要加强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通过学习和观察来达到明理的目的,所以有他主张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依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以达到明理,所以朱熹认识事物的终极目的为“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依据材料“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可知王阳明的观点为致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心学的特点为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明清之际,欧美民主、自由思想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仅仅是一些自然科学和音乐等艺术类的知识,还有天主教思想,故排除掉含有②的选项,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
(1)“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两宋、明代对儒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学说分别被称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清之际儒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请你列举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
(2)启用儒生;设立太学,以及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提高儒学的独尊地位。
(3)北宋:二程 理学;明朝:王阳明 心学。
(4)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到实践中学真知。王夫之——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