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困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样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院内供给的食物很少,劳动极其繁重,而且院内实行夫妻子女分居的隔离制度,居住条件也很恶劣,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
——据郭家宏、唐艳《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政治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如何评价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新济贫法”?(8分)
参考答案:
(1)实行仁政;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 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 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每点2 分,共10 分)
(2)“新济贫法”是工业革命背景下贫困化加剧的结果;是阶级矛盾尖锐,群众斗争的结果;英国政府出台该法的目的是 缓和阶级矛盾、节省财政开支,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人民的生活并未真正得到改善,阶级矛盾也不能得到有效 解决,这必将引起更加强烈的斗争。
本题解析:(1)从材料“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信息可以看出孟子的观点。(2)从材料“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穷人的不满情绪增强。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政府推行了《济贫法》。但是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并未解决阶级矛盾,遭到了民众的更大规模的反抗。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该言论反映的是
A.孔子“礼”的学说
B.孟子“仁政”思想
C.老子“无为”思想
D.墨子“非乐”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材料主要是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因此,必须要禁止音乐。材料体现了墨子的“非乐”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据学者统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 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
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
C.资本主义城市经济不够发达
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20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 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说明虽然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有所出现,但是传统的观念、风俗仍然根深蒂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2分)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4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6分)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 ?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 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⑵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主题三:20世纪初想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 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6分)
主题四: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挡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4) 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