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 ]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和鲁伯禽各为一族,在宗法上毫无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有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以及六部,这是实行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故选C。A项实行三公九卿制度;B项实行中朝制度;D项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点评:隋唐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时期,以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推行为标志。三省六部制的具体内容和他们之间的运作关系以及作用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君主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明清之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掌握情况。从“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和材料中的“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经济变革而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基础。由于当时新开垦的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被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样一来,诸侯们就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各自封国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称为监司.包括后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最后通过的《联邦宪法》固然比起《邦联条例》说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它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换言之,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它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害,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发生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重大的政治变革”指的是什么?(6分)
(2)指出材料二中“通判",“转运使”的职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地方制度的利与弊。(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联邦宪法》所建立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这些体制建立的积极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变革:分封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2)职能: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员;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物转运到中央。
地方制度的利和弊:利: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弊:地方权力太小,易唯上是从,难以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积极性。
(3)体制:联邦制(2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相结合。(2分)
积极意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2分);中央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分);联邦制的建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本题要结合材料的内容及所学回答。由材料“伴随经济变革而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被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样一来,诸侯们就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各自封国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可知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大量荒地开垦,私田不向国君缴纳地租而据为己有。经济上的变革影响到政治领域,分封制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则逐渐形成。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时候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掌握及对其利弊的分析能力。由所学可知,宋朝初年,为加强集权,在地方设通判,以监察地方官员;设转运使以负责把地方财物转运到中央。上述措施,有利于加强集权,但造成地方的贫困和权力过小,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联邦体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分析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如材料“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它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害,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自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趋势是
①逐渐放松对地方的控制 ?②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③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④设置刺史等机构以监督地方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以后中国地方行政的管理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严格控制地方权限,为此往往分散地方管理权力和设置刺史等机构以监督地方,所以②④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①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③项是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故答案选D,A B C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