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21年,明朝第十一任帝朱厚照死,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之后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即大臣们围绕朱厚熜该怎样称呼朱厚照的父亲(父亲还是伯父)和自己的父亲(父亲还是叔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议,并发生了流血事件,很多皇帝意见的反对者被廷杖致死。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
现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大小宗”体系?② 是儒学思想为正统的体现?③当时理学正处于兴盛时期?④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对两汉剌史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开始没有固定住所,但是级别很高
B.西汉末年剌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C.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D.东汉末年行政区划包括郡县两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设置了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势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源远流长,与此有关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忠孝观念体现的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观念,其源头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故选B。 ACD三项都是打破血缘关系的政治制度,因此错误。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与此相关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也是需要掌握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地方行政管理,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本朝(宋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图一与图二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叫什么?这两种制度在地方官员的选任上有什么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回答宋太祖解决地方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12分)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宋朝政局产生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图一,分封制;图二,郡县制。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国长官由世袭产生,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8分)
(2)原因: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事实;宋太祖以军人政变上台,担心敌方武将权力过大。(4分)
措施:“权”—任命文人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检查地方长官;
“钱”—地方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入上交中央。
“兵”—各地精兵收归中央;将禁军的统兵权与调兵全分离;(8分)
(3)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宋朝政权统一;地方贫弱,屡收周边政权入侵;造成宋代“三冗”现象,财政危机。(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一中“齐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可以判断出是分封制度;图二中“济北郡”、“临淄郡”、“琅琊郡”等郡名可以判断出郡县制度。只要判断出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再加以对比就比较简单了。
(2)根据题干“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和所学,可以得出宋太祖“欲息天下之兵”的原因:一是唐末以来的地方割据现状,一是加强自己的统治。而第二小问的答案则是教材知识的再现了。
(3)材料“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可以看出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材料“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后带来了很大弊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