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根据下列材料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材料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地计划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罗斯福总统采用怎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你认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此,苏联有那三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
参考答案:
(1)特征: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发生在美国;国家干预经济。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
弊端: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负担过重,长期的计划指令不利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苏联解体,一是指国家的分裂,一是指社会制度的剧变。导致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的事件是
[? ]
A.“更新联盟”构想提出
B.“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C.《明斯克协议》的签署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
A.实行君主立宪
B.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走十月革命道路
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中所提示的时间“1919年”,再结合史实可以知道,毛泽东所说的“世界的大潮”应该指的是十月革命这股社会主义思潮,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21 年3 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提高的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故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D 项表述错误。
点评:近年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材料解析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本专题的命题常常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例如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的角度命题;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角度命题;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留下的经验教训角度命题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局势是一天一天的更加混乱了。成千成万的兵士正在离开前线,开始像狂澜怒潮一样,漫无目标地在全国各地流动着。唐波夫省和特维尔省辖区内的农民不耐烦老是等待着分配土地,他们被政府的高压政策所激怒,群起焚烧地主庄园的房屋并屠杀地主。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和关厂,使莫斯科、敖德萨和顿河流域的煤矿区陷于痉挛状态。运输系统瘫痪不灵,军队在挨饿,大城市里没有面包。
临时政府一方面受到民主派的攻击,另一方面又受到反动派的攻击,什么事也不能做。克伦斯基总理亲自到共和国临时议会来过两次,他很激动地吁请举国一致,有一次竟泣不成声。会众无动于衷地听他说下去,并且不时用冷嘲热讽来打断他的话。
——《震撼世界的十天》
材料二?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公然暴动,彼得格勒的一切证券涨价起来。有财产阶级确信科尔尼洛夫会得胜利。除了高加索军区司令之外,其他的高级将官用各种声调拥护科尔尼洛夫的要求。受立宪民主党的指使,军官同盟总委员会发了一个通电给海陆军各指挥部,其中说:“临时政府不止一次向我们表示它的政治上无能了,如今又以挑唆的行为污辱它的名誉,它再不能领率俄罗斯了……”总司令部的人说:“没有一个人拥护克伦斯基的。此次进军不过是旅行罢了。一切事情都已准备妥贴了。”但是,总司令部驻地附近的一个农民说:“我对他们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敢提出来停止战争,也不打算认可我们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
——《十月革命史》
材料三?科尔尼洛夫发动叛乱,企图取代临时政府消灭苏维埃,建立反革命军事独裁。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坚决抵抗,很快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空前提高,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许多城市和工业中心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苏维埃获得新生。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北方战线和西方战线士兵、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以及后方卫戍部队都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
——《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各阶层的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三,回答布尔什维尔克党在科尔尼洛夫叛乱失败后的政治和军事优势。(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临时政府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倒台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各阶层状况:军队处于混乱状态;很多农民发起针对地主的暴力行为;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导致企业停产和运输系统瘫痪;资产阶级和高级军官都不愿满足农民的要求,反而支持科尔尼洛夫建立军事独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政治优势: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在苏维埃选举中成为多数。(2分)
军事优势:组织并领导着工人赤卫队的武装力量,也获得了很多正规军的支持。(2分)
(3)原因: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局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在镇压科尔尼洛夫叛乱中暴露了没有军事力量支持的弱点;不能停止战争,无法解决俄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工人的饥荒困境;不能分配土地给农民以满足农民的愿望,失去了农民的支持。(4分,任答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成千成万的兵士正在离开前线,开始像狂澜怒潮一样,漫无目标地在全国各地流动着。”“农民不耐烦老是等待着分配土地,他们被政府的高压政策所激怒,群起焚烧地主庄园的房屋并屠杀地主”“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公然暴动,彼得格勒的一切证券涨价起来。”可以概括归纳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空前提高”“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北方战线和西方战线士兵、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以及后方卫戍部队都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可以概括归纳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第一问、第二问的答案和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临时政府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倒台的原因: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局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在镇压科尔尼洛夫叛乱中暴露了没有军事力量支持的弱点;不能停止战争,无法解决俄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工人的饥荒困境;不能分配土地给农民以满足农民的愿望,失去了农民的支持。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