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于是泛滥波腾,以导谀宣淫,蛊其君以毒天下。而善类壹空,莫之能挽。民乃益怨,衅乃倏生,败亡沓至而不可御。
——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伦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分析出现评价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俄国人看到的“文明”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俄国是怎样“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王安石变法重用小人,导致民怨沸腾,国家败亡;材料二认为王安石是杰出的完人。原因:王夫之否定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为其宣传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2)西欧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抵抗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认识到农奴制的落后,推动农奴制改革。
(3)坚持三个标准: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是否符合人民意愿;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
B.商鞅
C.李悝
D.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识记的能力。李悝制定的《法经》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故选C。AD项都是春秋时期的改革,但是并未制定系统的法律文献;B项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评:春秋时期是我国大动荡时期,在经济上来说,原来的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对其他诸侯的控制权不断地发动战争,为了壮大自己进行改革和变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转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
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的改革或者变法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而战国时期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法家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因此③④错误。
考点: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比较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诸侯处于争霸战争当中。为了在战争中壮大自己和战胜敌人,各国纷纷变法和改革。各国的变法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3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3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3分
参考答案:(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
(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其在经济上的标志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以材料中的语句是“坏井田,开阡陌”(2)本问是对材料的概况理解能力,“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可总结诶得出。(3)本问要求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材料一中体现出的是措施和影响,材料四中有个人性格的叙述,只要用一个角度分析即可,难度不大。(4)本问是对改革的认识问题,从历史潮流和生产力角度来分析,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变革图强
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变革反思
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2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分)
(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3分)
(3)成效:使秦国①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②军事力量明显增强;③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孝公成为“霸君”;④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6分,三点即可)
(4)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①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分)
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分)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分)
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分)
⑤综合观点。(5分)
⑥其他。(5分)
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2分,史实2分,逻辑严密1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外名南伐,其实迁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从材料“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看出康有为变法的策略。(2)范仲淹和王安石都认为认为考词赋获得有才之人太难了,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学习有用的知识,治理国家。(3)从材料“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可以看出,通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在诸侯国中实力增强,成为霸主。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4))“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一种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和近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是古代史上的改革,三者改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是为了封建化,实现管理方式的进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的局面,近代的维新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以实现富强。上述改革成效不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