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发起的改良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1)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原因:强求“速变”“全变”;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6分)
(2)启示:改革阻力大,应循序渐进;改革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4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需要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解决。客观上重点分析中国的社会状况,戊戌变法前日本侵略中国打败中国并签定了《马关条约》,列强纷纷来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中国戊戌变法的外部压力大,这样大的压力同时也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急于求成,从而成为导致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中国封建政府内部反动势力十分强大,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极力的阻挠改革。
(2)第二问,戊戌变法失败对后世的启示非常大,它的启示需要我们从其失败原因中逐一归纳整理即可。依据第一问的答案可以归纳出改革阻力大,封建反对势力强大,变法是一个过程,应循序渐进;改革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内容必须符合国情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7分)
材料一: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奖励设厂和废
科举兴学堂这些措施,在客观上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这件事,虽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但它对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毕竟不能小看。在各省设立的咨议局也使当地士绅多一点发发议论的权利,受到一点初步的民主训练。
一九○八年的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死前两个多月,清政府公布了一个《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它的第一条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条是:“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它规定: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陆海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等大权,全握在君主一人手中。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湖北武汉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与清末湖北新政的成败得失密切相关。由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长期的苦心经营,使湖北成为清末新政的先进地区。正是湖北新政的发展,为革命造就了许多客观条件。新政时期的实业建设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建设,如汉阳兵工厂直接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武器装备;新政时期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绅商等新式社会
群体,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力量,尤其是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军的编练,更是直接为革命提供了人才,新式学生与新军士兵是革命的最主要的生力军。武昌起义前夕的湖北社会业已成为革命的火药库,而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激起的保路风潮更是火上浇油,革命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了。
——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规模和取得的成果,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具有全国性运动的能量。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领导了这次革命,建立了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肇造共和民国的丰功伟绩。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图谋抵制革命
,希望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但他们倡导收回利权,发动国会请愿,从事教育、出版、学术等工作,实际上有利于宣传民主主义,暴露封建专制主义,起到孤立清王朝的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人多数先后不同地附从革命,加快了全国反清起义的进程。
——林增平《林增平文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的措施、宪政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武汉成为辛亥革命首义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立宪派队附从革命的原因。(11分)
(4)、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二十世纪
对政治体制的探索和实践。(6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奖励设厂,废科举兴学堂,各省设咨议局。(3分)
内容:皇位世袭,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皇帝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总揽大权。(4分)
原因:列强要求清政府政治上适度现代
化;立宪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8分)
(2)、新政的发展;实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力量);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提供了人才);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保路运动)。
(3)、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宣传了民主主义。(3分)
原因:清政府的假立宪,真专制;清政府和铁路国有政策;国会请愿被拒;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8分)
(4)、探索和实践: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 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6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4分)
(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4分)
含义:思想启蒙。(2分)
本题解析:(3)影响: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5分)(1)第一问,是常见的考题,内容常见,方式也常见,所以较容易回答。只要从材料内容中逐一归纳即可。材料一中的“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体现的是戊戌变法急于求成的错误,材料二体现的是急速的裁员,树敌太多,触动了既得利益者。
(2)第二问,有关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问题,首先需要结合第一问题的答案来分析,然后再结合教材及材料内容来分析整理出正确的答案。有关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的问题,与洋务派相比,材料中的“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其中最重要的答题点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3)第四问,材料中的“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表明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点。材料中的“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表明戊戌变法对旧制度的触动为后世的革命提供了经验。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二?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主观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2分)
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6分)
(2)超越洋务运动的方面:①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②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③社会基础是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④改革内容更广泛、更深入。(4分,每点1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西学的进一步传播。(4分)
本题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主要是洋务运动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2)问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可从目的、理论指导、社会基础、内容等方面回答;原因从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西学的传播等方面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