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邓小平说,1957年后我们开始犯“左”的错误。其标志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
B.整风运动的开展
C.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从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党历史上有关“左”的错误方面一些史实的对比识记、分析与评价能力,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做出了错误评价,成为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概括上述每则材料的核心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 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思想主张的有什么不同? 简述其产生的背景。(4分)?
参考答案:(1)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2分)?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君主专制统治。(2分)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2分)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强调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反封建民主思想。(1分)
政治上,明清事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程朱理学禁锢人们头脑。(3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出自《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黄宗羲则是显现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2)韩非子和董仲舒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但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黄宗羲的思想与当时的背景密不可分:政治上,明清事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上程朱理学禁锢人们头脑。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韩非子、董仲舒、黄宗羲的思想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分析此材料时,注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4分)
材料二?全国人大政协召开情况表
届次
| 时间
| 届次
| 时间
|
第三届全国人大
| 1965.2
| 第三届全国政协
| 1959.4
|
第四届全国人大
| 1975.1
| 第四届全国政协
| 1964.12
|
第五届全国人大
| 1978.2
| 第五届全国政协
| 1978.2
|
第六届全国人大
| 1983.6
| 第六届全国政协
| 1983.6
|
第七届全国人大
| 1988.3
| 第七届全国政协
| 1988.3
|
第八届全国人大
| 1993.3
| 第八届全国政协
| 1993.3
|
材料三?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摘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此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四?近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口减少到2300多万人。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
——以上材料摘自胡锦涛、温家宝演讲稿
(3)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英国卫报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解释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政府主导,全面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2)成就: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逐步建成。趋势:制度化、法治化。
(3)根本原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中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从中国的视角看)
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中国逐步融入世界,2001年加人WTO。(从世界的视角看)
④进入21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从21世纪的视角看)
总之,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题解析:(1)分析图片,围绕着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接受外国教育;外来文化对生活习惯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回答即可。(2)考察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答出两则材料体现出来的即可。(3)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及其理论的指导。(4)考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强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进而强调繁荣昌盛的中国将在21世纪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唐朝诗人胡曾有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该诗中所说的“胡”主要指:(?)
A.西突厥
B.东突厥
C.匈奴
D.蒙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的“胡”是指少数民族,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 B两少数民族主要出现在唐代,曾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D项蒙古曾对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最终灭宋,统一中国,只有C项匈奴在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秦始皇筑造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匈奴的入侵,因此答案为C项。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面临挑战。其中

[? ]
A.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C.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D.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