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B.在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成果
C.对生产力产生巨大推动力
D.奠定了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由教材叙述可知,A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最大不同点。B、C两项是相同点。D项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主要原因是(?)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挤压
D.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错误,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所以排除A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合。洋务运动进行时期世界的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所以它只是引进机器生产而不进行罐的变革。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B.各国变法相继展开
C.各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经济上,井田制瓦解。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A、B、C都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
点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高三同学就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分组探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东西方的古代文明
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文明与以雅典为代表的海洋文明”的简表。?

探究二:近代工业文明?

小题2:“万国大工业博览会”展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近代工业文明典范的原因。
探究三:理论创新与文明的发展

小题3:请从上述两部历史文献中任选一部,简要介绍其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对革命的主要影响。
探究四:现代文明的相互借鉴
材料四: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夺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小题4:请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及其作用说明这一论断。
参考答案:
小题1:
?
古代中国
古代雅典
?
?
①梭伦改革(2分)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分)
?
?
③小农经济;精耕细作(2分)
?
?
?
④人文主义思想起源(2分)
小题2: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政府以法律形式鼓励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沟通了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或自由主义的思想。
小题3:《四月提纲》:1917年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根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总结中心城市起义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等根据地经验的基础上,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小题 4】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分)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8分)
视角二?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
视角三?探寻各具特色的“文明传承”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文化接力”的观点?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崩溃。(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4分)
(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4分)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4分)
(3)赞同: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容量。(4分)
反对:中西文明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创造中走向辉煌的。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的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也有波浪式和衰落、兴起的周期。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让人感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4分)
本题解析:(1)问题一中的“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指东西方奴隶制时代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动力因素,即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崩溃。(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2)问题二主要强调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即包括两个方面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列举其具体表现即可。(3)首先明确问题三的观点是:西方文化具有前后接力发展的特征,而中国文化一直是以华夏的不断扩充为动力向前发展,对此观点持赞成和反对均可,关键是结合所学内容寻找论证的史实论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