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苏俄新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
A.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B.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因为工农矛盾激化而被迫中止
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工业化方针实施以后,新经济政策逐步废止,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故C项理解错误,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有关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二月革命爆发?②《四月提纲》发表?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④新经济政策实施
A.①②⑧④
B.②①⑧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有(? )
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②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联?④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所谓“特点”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历史史实的高度概括,一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不同点。十月革命的背景及结果说明①正确,十月革命发生的区域证明②正确,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证明③正确,由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与同时期及以前历史事件比较证明④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岳麓书社《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
材料三?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变异”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精耕细作;人身关系松弛或农民身份自由;农业为主、工商业为辅。主要原因:农耕社会的高度成熟(或自然经济的绝对支配地位);专制统治的强化;重农抑商、闭关政策的推行。
(2)特点: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原因: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前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请回答: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突破: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