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前苏联在某一时期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国内交通业发展迅速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交锋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这段笑话,“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说明了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而“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说明了其生活用品的极度缺乏,也就是其轻工业的极端落后,总的来说说明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考查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经济比例失调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和苏联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表是某国20世纪前半叶的工业产值数据。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年份
| 总计%
| 分类
|
生产资料生产
| 消费资料生产
|
1913年
| 100
| 33.3
| 66.7
|
1928年
| 100
| 39.5
| 60.5
|
1937年
| 100
| 57.8
| 42. 2
|
1950年
| 100
| 68.8
| 31.2
|
1955年
| 100
| 70.6
| 29.4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苏联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国从1913年开始,生产资料的生产逐年增加,而消费资料的生产逐年减少,1937年后生产资料的生产超过消费资料生产,说明此国越来越注重积累,轻视消费,注重重工业,轻视农业与轻工业,不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符合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发展特点,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苦打下的余粮都给国家,不许卖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19年俄国还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国家统一分配生活必须品;十月革命后,颁布了《土地法令》,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的特点是余粮征集制,余粮交给国家。因此ABC均正确。1921年,通过了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中,可以买卖。故选D。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最大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等,不允许买卖商品,后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把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交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其实质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B.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阐述了苏联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其原因,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史实,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制定了工业化方针,并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从1926年到1937年,连续实行2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完成了工业化,即题干所述事实,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说明当时苏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结合时间不难判断出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