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模拟版)(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宋代的时候,为制约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A、B为汉代设立的官职;C是秦代设立的官职。所以应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注意题眼“变化”,政治结构: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经济结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以从政治和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外交上闭关锁国,这反映了封建制度已经处于衰落阶段。(3)第一小问回答“选拔人才”“ 行政事务”分别是什么制度?第二小问分析这两种制度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知识。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颂布“推恩令”,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唐中期设节度使加强了地方的权力。所以选择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问题:(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这一制度有何弊端?(4分)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4分)
参考答案:①(2分,4分)制度:察举制度。?方式:推举
标准:才学和贫道
② (2分,4分)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有才学出生低微的人很难得到任用。
③? (4分) 进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本题解析:(1)注意时间“东汉时期”,信息“举孝廉,父别居”,联系是指两汉时期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3)注意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点评: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汉朝中朝掌握决策大权,排除①;始终由高官任职不符合史实,排除④。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统治者往往重用近臣或者临时设置机构,以加强皇权,这些机构最初大都是临时的机构。因此②③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手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