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冯天瑜在《中华文明史》中对东京城市商业繁荣有这样的描述: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
A.农耕经济的发展
B.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
C.政治中心的转移对经济的影响
D.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
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富商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B.市场上大宗交易都使用交子
C.富商的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唐朝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唐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中心,出现外国商人这是正常的。其它几项,棉布是在宋代以后逐渐出现、增多,交子最早也是在宋朝出现的,青花瓷是在元朝时才有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开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段材料可用来佐证
A.宋代豪放不羁的文学风格
B.人们偏安一隅的苟安心态
C.宋代市民娱乐活动丰富
D.宋代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赏月之风,中秋之夜,有钱人家登上自家楼台,百姓们则登上夜市高楼赏月,C符合题意。A不对,豪放不羁的文学风格没有体现;B不对,偏安一隅这是在南宋时期;D不对,以偏概全,而且宋代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同样尖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而表述错误或表述与材料无关的都要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6分)
材料二:(“自上而下”的改革)留给农民的是接受一不强制的契约制,它使农民受束缚的状况与原先相比并没有获得改善。农民只是被煽动起来要求得到自由,而并不是得到他们想像中的那种自由。这是以经济上的依赖取代法律上的强迫,在俄国历史上,经济因素对人的奴役作用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明显的例子了。
——摘编自[荚]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之前“法律上的强迫”指的是什么?改革后“经济因素对人的奴役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所体现的特点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 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6分)
(2)“法律上的强迫”指农奴没有人身自由。(3分)
表现:农民在得到份地时,必须缴纳高出地价几倍的赎金,自付20%~25%,其余部分由国家垫付,需在49年内还清。(3分)
(3)通过改革实现社会转型走资本主义道路。(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