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8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归纳:范仲淹主张“取以经济之才”;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时事之策;司马光主张“专用经、义、论、策”。
(2)第一小问联系王安石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
材料一: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脱离了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享有其他自由的农村居民同等的权利。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勿需地主同意,不再任人买卖、典押或赠予。每个农民可以遵照自由农村居民有关法规,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
——据俄1861年《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材料三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1)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4分)
(2)结合材料二,归纳脱离依附关系的农民获得的权利。(4分)据此指出“一般法令”收到近代欧洲哪些社会思潮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日维新”中维新派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4分)
(2)权利:人身自由权、财产私有权。(4分)
思潮: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任答两个即可,每个1分,共2分。如答出“民主思潮”也可给1分。)
(3)措施:设立新式学校;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3分)
(4)认识: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或:改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本题解析:(1)理由需结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回答,材料所说的是“青苗法”,回答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做辩证全面回答。
(2)第1问的权利从材料中“结婚和处理自己的家庭事务勿需地主同意,不再任人买卖、典押或赠予”可知是人身自由权,而“获得不动产和动产为私产,可以转卖、抵押和把它们作一般处理”可知财产私有权;第2问的影响需要结合所学来回答不难得出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的结论,任答两个即可。
(3)措施只需要将材料中“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概括为设立新式学校;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提升至理论高度即可。
(4)认识只需回答朴实性答案即可,如: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安石曾设想“民不加赋而国富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取利息 ②向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核实土地、防止官僚地主逃避赋税 ④推行保甲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键是弄清“民不加赋而国富饶”的意思,即王安石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
A.军事
B.理财
C.改革科举
D.限制贵族地主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