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了什么?(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4分)
参考答案:(1)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2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分)
(2)英国: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2分);
中国: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2分)。
(3)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外: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4分)
本题解析:(1)观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从材料一中的“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等信息可以看出其观念是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经济根源:需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思考,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由材料中的“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国成为“海之王国”可以看出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这一题要首先回答英国选择海洋而中国选择陆地的含义是指什么,然后去回答其结果,根据其结果的差异来体现题目所说的观点是正确的。即英国从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中国当时的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 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
(3)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而且要求回答内外因素,所以结合题目所提到的时间是1987年,当时国内表现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际则是在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所在是在:
A.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商人获得较多社会财富,A项正确;在封建社会中,商人位于“士农工商”的最底层,B、D两项正确;而C项遭受全社会的鄙视过于绝对且范围太大,所以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 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B.目的在于维护国内的商品市场
C.对外贸易加以限制
D.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闭关锁国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C项是正确的;A项是实行的根源,D项是其影响。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A.重农抑商
B.区域经济管理
C.土地兼并严重
D.不均衡增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上述材料可知,各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与政策紧密相关,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