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09 16:21: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结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先进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根据题意可知,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中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萌发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的侵略,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联系加强,同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研究并介绍世界知识,因此ABC均是也是这种思思潮出现的原因。民族工业是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与题意时间不符。故选D。
点评: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征程。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此时向西方学习主要是在科技上,并且未转化为实践行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2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变革与调整的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 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
——据《中国全史》、《白话版资治通鉴》整理
材料二?明治政府废除了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实行“断发”;宣传、奖励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欧化”运动……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政府机关的各级官吏和军警以及学校师生等都按规定穿西式制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l)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4 分)
材料三

(2)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是怎样看待戊戌变法的? (4 分)你赞成哪一种评价?并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4 分)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艰苦求索

20世纪40年代末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我们必须向祀效 1 学习。”“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80年代初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依据材料四,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相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复兴”上有何调整? (4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进行调整的原因。(6分)?
材料五?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泥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五中比较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的相似性,(6 分)并从中对运用比较方法得到什么认识? (4 分)


参考答案:
(1)①内容:都移风易俗;
②方法:都全面学习先进文化;
③领导者素质:最高领导人大胆改革,有魄力,率先垂范。(任答 2 点即可得 4 分)
(2)第一个观点认为戊戌变法选择改良道路是错误的;第二个观点认为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代化)。(4分)第二问评分标准:史实与观点吻合;(2 分)表述严谨。(2分)
(3)调整: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全面的现代化。( 4 分)
原因:苏联模式导致中国发展困难重重;正确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和思想路线的转变;对社会主义建设深人探索,国情的深刻认识;对其他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借鉴等。(言之成理皆可给分,每点2分,共6分)
(4)相似:从背景看,都是在单一的经济手段造成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下进行改革;从特点看,都是把市场和计划作为经济手段并有机结合起来;从结果看,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实质看,都是原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每点2分,共6分)
认识:运用比较方法有助于探讨重大事件的经验教训;运用比较方法时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等。(言之成理皆可给分,每点2分,共4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 实行“断发” 、明治天皇和皇后带头穿洋服”等可以得出都移风易俗;依据“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进行“欧化”运动”可以得出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同时改革都有强有力的统治者的主持。
(2)依据材料“有人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因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可以得出第一种观点为戊戌变法选择改良道路是错误的,依据“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一次重要尝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可以得出第二种观点为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代化);第二问强调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又要看到其局限性所在。
(3)依据“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先生”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得出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依据“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到“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可以得出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全面的现代化。原因应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苏联的教训,二是中国国内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建设经验的总结。
(4)结合所学知识找准比较点,即背景、特点、结果、实质,逐一比较找出其相似性,第二问属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范畴,应该从比较研究的作用和如何进行比较研究等方面入手来组织答案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  )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民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出现的这些爱国知识分子属于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侮。A、C、D三项都不符合地主阶级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区别在于
A.目的不同
B.本质不同
C.方法及手段不同
D.阶级基础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洋务派是从清政府集团内部分化出来的,所从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否定A项;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代表统治阶级集团利益的,否定B项;阶级基础也是一样的,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否定D项。所以,C项是正确的,因为在如何巩固清政府统治的方法及手段上,洋务派、顽固派出现了分歧,产生了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进化论
B.重新评估传统
C.反思西方文明 
D.肯定孔孟之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回答本题首先需对材料作较好理解,大意是说,晚年亲自经历、看到了建立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的“一战”,感觉到西方三百年的文明进化,只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能够挽救中国的原来还是传统的孔孟之道。说明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思想,追求强国梦想,原本以为中国人也会像西方人那样,具有生存竞争的实力,打造出一个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使得知识分子们如梦初醒,意识到西方先进文明也并非万能,开始重新思考文明的趋向,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B、C、D三项材料中能够得到反映。故选A。
点评:严复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早期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然而其晚期却又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其思想的阶段转变对我国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