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地球与地图》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A.① B.② C.③ D.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看出图中等高距为5米,海拔最高的等高线为80米的等高线,最高海拔为80米<H高<85米,海拔最低的等高线为25米,最低海拔为20米<H低<25米,因此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H为:55米<H<65米,C项正确。
【小题2】由图看出,①、②、③、④附近,③附近的等高线最密集,地形坡度最大,因此河水流速最快,C项正确。
考点:等高线的判读。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图“我国四地等降水量线图”,回答问题。1.①图和②图所示地区降水差异大的原因是2.③图所示地区
A.②地区受台风影响
B.①地区深处内陆、②受到湿润气流影响
C.①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大
D.①地区处在背风坡、②处在迎风坡
E.降水沿河谷方向递减,说明湿润气流从上游吹来
F.该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方式为主
G.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小
H.该区局部地点比同纬度地区降水量少
参考答案:1. B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①图地区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接受太阳辐射量大与降水关系小,所以排除CD;②地位于辽东半岛受台风影响小,该地降水主要是受到湿润气流影响,所以排除A,综合分析B项正确。
2.③图所示地区是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拐弯处,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多地形雨,所以该区局部地点比同纬度地区降水量丰富。选择B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还需掌握影响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考点归纳总结】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4)洋流。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5)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2)海陆位置。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面三幅图中,甲图为“M地附近地区的平面图”,乙图和丙图分别为过甲图相应的点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1.该地区的地形是2.在一次较大的降水过程中,降落在a地的水体在坡面上的流向是
A.山峰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E.由东北向西南
F.由东南向西北
G.由西南向东北
H.由西北向东南
参考答案:1. C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M地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a、b应在M地两侧的山坡上,M海拔低,c海拔比d高,c应位于山顶方向,M地形是谷地,山谷是从c向d降低。。选C正确。
2.由图甲可知:a在d的西北方;由图乙可知:d处地势最低。故水肯定从a出流向d处。即从西北向东南流。选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图相关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加拿大湿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读图(甲乙两地海拔都小于200米),回答下列问题。
(1) 试分析甲地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 分析乙地年降水量丰富的原因。(12分)[来源:91考试网]
参考答案:
(1)甲地区有春季积雪融水及夏季的降水,由于所处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小,使地表水消耗少;地下有较厚的冻土层,使地表水不易下渗;经此处流入哈得孙湾的河流有凌汛现象,易造成河水泛滥;位于中部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长期积水形成沼泽。(答对4点得8分)
(2)乙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3分),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3分);位于山地的迎风坡一侧,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3分);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经过(3分),故年降水量丰富。[来源:学&科&网]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甲地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下有冻土层,使地表水不易下渗;甲地区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地表水多;流经此处的河流有凌汛现象,易造成河水泛滥;地形为平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导致长期积水形成沼泽。
(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北美洲西海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同时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地区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考点:该题考查沼泽成因和降水量。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地理信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