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环境与环境问题》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二)
A.法国巴黎盆地 B.墨累一一达令盆地 C.美国中部平原 D.朝鲜半岛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本题解析:蓝藻暴发的时间在梅雨来临之前,所以可以排除④。蓝藻暴发的原因有自然原因:降水较少,太湖水更新慢;气温回升快,藻类繁殖迅速。也有人为原因: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太湖。所以,第(1)题选B。太湖平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符合的是朝鲜半岛,第(2)题选D。通过跨海大桥连接的洋山深水港,主要解决上海港巨型船舶无法靠岸的问题,所以,洋山港比上海港的最大的优势在水域条件。第(3)题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 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中下游部分省市分布图
材料二:洞庭湖年输沙量和洞庭湖面积与容积的演变(资料长江水利网)
表1?洞庭湖年输沙量
| ? | 年输沙量(108m3) | 占入湖总沙量(%) |
| 长江来沙 | 1.094 | 82.0 |
| 四水来沙 | 0.241 | 18.0 |
| 入湖总沙量 | 1.335 | 100 |
| 出湖总沙量 | 0.351 | 26.3 |
| 湖内沉积量 | 0.984 | 73.7 |
| ? | 1949 | 1958 | 1974 | 1977 | 1984 |
| 湖泊面积(km2) | 4350 | 3141 | 2820 | 2740 | 2691 |
| 湖泊容积(108m3) | 293 | 228 | 188 | 178 | 174 |
参考答案:
(1)荆江(1分)?河道弯曲(“九曲回肠”)(1分)?部分河段形成地上河(1分)
长江流经该地区时,因地势低平,水流变缓,流速降低,泥沙沉积而成(2分)
(2)长江水量、含沙量比其他四条水系大得多(1分)。
(3)夏秋季节(1分)?此时长江流域降水量大,长江水位高于洞庭湖水位,长江水流入洞庭湖,将大量泥沙带入洞庭湖沉积下来。(1分)
(4)围湖造田(1分)和泥沙淤积(1分)
洞庭湖面积缩小,使其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导致长江中下游及湘江等流域洪涝灾害出现次数(频率)和强度增加。(1分)
本题解析:
(1)读图可以看出长江A河段是三峡以下,洞庭湖以上的河段,该河段被称为荆江,长江流经该地区时,因地势低平,水流变缓,流速降低,泥沙沉积而成,河流侧蚀作用显著,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而且部分河段形成了地上河。
(2)长江上游干支流多,流程长,汇集的水量大,多流经高山峡谷,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加之上游地区植被稀疏,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长江携带大量泥沙汇入洞庭湖,带给洞庭湖大量泥沙,而其他四条支流流经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植被比较茂密,地势起伏较小,水土流失较轻,加之流程短,流域面积较小,所以汇入洞庭湖的泥沙较少。
(3)夏秋季节长江流域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此时长江径流量大,从上游携带的泥沙一年中最多,长江水位也高于洞庭湖水位,长江水流入洞庭湖,从而将大量泥沙同时也带入洞庭湖沉积下来。
(4)近年来洞庭湖流域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围湖造田现象严重,加之长江及洞庭湖四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汇入洞庭湖,造成湖泊泥沙淤积,致使湖泊面积和容积大大缩小;洞庭湖面积缩小,使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导致长江中下游及湘江等流域洪涝灾害出现频率和强度增加。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1984年,美国在亚利桑那沙漠中投资2亿美元建立了“生物圈2号”试验基地,用于模拟研究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但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植物产生的氧气满足不了科学家及动物的需求
B.二氧化碳量急剧上升
C.试验空间狭小、生物数量与种类有限决定了系统自身平衡能力远不如地球本身
D.意外事故如火灾导致试验人员不得已撤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得以进行必须有充足的二氧化碳、阳光,但植物同样需要足够的氧气。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大气的热状况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