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绿草遍地、无人居住的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因无天敌,环境又好,10年后繁衍到1000只,20年后到了6000只,然后又过了3年调查时发现只剩下42只。据此完成10~11题。
1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气候恶劣,大批驯鹿冻死?
B.大量捕杀,人为原因造成
C.过度繁殖,饥饿而死 ?
D.漂洋过海,迁移到其他地方
11.正常情况下,该地区的驯鹿数量虽有波动但会基本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具有生产功能?
B.具有平衡功能
C.具有统一的演化进程?
D. “牵一发而动全身”
参考答案:10.C 11.B
本题解析:10.驯鹿由于在此地没有天敌,过度繁殖,导致食物短缺,大量因饥饿而死。
11.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填空题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土壤中________含量的高低;_________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参考答案:有机质;植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生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功能
B.平衡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体现了生物的生产功能。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环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从气候、地形、水文和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甲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2)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地相同,分析其原因。(4分)
(3)丙地虽然地处沿海地区,却出现荒漠景观,分析其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该地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1分),同时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1分),两者的结合,形成世界上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1分);也造就了一片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1分),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乙地处于迎风坡(1分),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1分);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1分),起到增温增湿作用(1分),因此乙地形成了与甲地相同的热带雨林带。
(3)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1分),难以获得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1分)。
本题解析:
(1)从图中的赤道、大陆轮廓等信息确定甲地是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为亚马孙河平原雨林气候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平原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湿润的东北信风深入陆地,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的范围扩大。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是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地形影响了气候,气候也影响地形,高温多雨的气候,使这一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广阔的平原为亚马孙河水系的发育创造了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使亚马孙河支流众多,河流水量巨大,水位变化较小;广阔的热带雨林气候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使这里森林茂盛、植物种类繁多,四季常绿这些又体现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2)世界上大部分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但在远离赤道的热带大陆东岸的迎风坡地区(南北回归线附近),因为风从海洋吹来,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湿热空气受山地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也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巴西东南沿海等地。回答时最好加上地处热带这个前提条件。
(3)丙地是世界特殊的温带荒漠地区。一般温带荒漠分布在温带大陆内部,因为远离海洋受温和湿润西风和湿润夏季风的影响小,气候干旱。丙地离海洋较近,但因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温的湿润西风在安第斯山的西坡降了大量的地形雨,爬过山后,空气中水汽含量少,空气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空气更加干燥,形成了特殊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图,回答问题
1.从①到②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2.从③到④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是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非地带性现象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E.热量
F.海陆分布
G.海拔
H.水分
参考答案:1. D
2. D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从①到②的自然景观变化呈南北方向变化,是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属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根据图示从③到④自然景观变化呈东西方向变化,是由于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而形成,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分布特征的差异即可判断。注意比较分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