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图》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①此图为当地冬季等温线 ②此图为当地夏季等温线 ③此时地中海沿岸多雨 ④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若图示为等压线,数值a<b<c,则甲处等压线“凸低为高”判断为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晴朗;而乙处等压线“凸高为低”,判断为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则多阴雨天气。
【小题2】若图示为等温线,则图示等温线越往北气温越低,判断位于北半球,甲区域为陆地,乙区域为海洋,则甲处“凸低为高”即气温较同纬度的海洋高,判断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地中海沿岸受副热高压带控制,高温少雨;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自西向东流,形成顺时针环流。
【小题3】若为等高线,则甲处等高线“凸低为高”,判断为山脊;乙处“凸高为低”为山谷,可能发育成河流。故②③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等值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并结合高压脊和低压槽处的天气差异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等内容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为我国东北地区年干燥度等值线图,年干燥度为年可能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据图判断以下各题。1.M点的值可能是2.导致图中①、②两地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3.N地等值线向南凸出的的主要原因是
A.0.4
B.0.8
C.1.2
D.1.6
E.光照
F.热量
G.降水
H.植被
I.N地海拔高于同纬度区
G.N地年降水量小于同纬度地区
N地热量大于同纬度地区
N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大于同纬度地区
参考答案:1. B
2. C
3.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
1.根据干燥度概念数值大,代表蒸发强降水少;图中从M到N方向等值线弯曲,中间数值小于同纬度两侧说明弯曲经过的方向上降水多蒸发弱。结合地形图可知,该线经过的地形为大兴安岭。高度大,蒸发弱;山地降水多于西侧的背风坡和东侧的平原,图中MN东侧等值线向北弯曲,干燥度大于东西两侧的山地。从等值线弯曲可以判断,M点外闭合等值线的数值为1.0M,故M点数值在0.5和1之间。
2.①为长白山山区,②处为松嫩平原,①处降水量明显大于②处,所以,降水不同是导致干燥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3.图中从M到N方向等值线弯曲,中间数值小于同纬度两侧说明弯曲经过的方向上降水多蒸发弱。结合地形图可知,该线经过的地形为大兴安岭。海拔高,蒸发弱,且多山地地形雨。故选A项。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3分)
(2)AB河段的河流流向为 。 C处陡崖的相对高度是 。(4分)
(3)在图中画出可能发育的河流,并标注流向。(2分)
(4)当地拟在A、B两处中选择一处修建水库,试比较AB两处的建坝条件。(3分)
(5)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高,请说明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图示区域中间属盆地地形(1分)周围有山地(1分)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1分)。
(2)先由北向南,(1分)再向东南。(1分) 400≤H<800(2分)
(3)略(2分)
(4)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规模小。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规模大。(注:此题最多给3分)
(5)丁处(1分)。原因:丁处附近等高线密集,(1分)该处的山体坡度较陡(1分),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大。
本题解析:
(1)从图中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中间低,周边高,500米以上为山地地形,中间为盆地地形。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
(2)根据指向标建立坐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以得到河流流向为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陡崖的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n+1)×d”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陡崖的相对高度。C处陡崖的相对高度是400≤H<800。
(3)河流发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4)大坝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型”的洼地,或小盆地。也就是什么所谓的口窄肚大的地区,口窄工程量较小,肚大,蓄水量大。除此以外,还要避开地质断裂带。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规模小。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规模大。
(5)丁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大。
考点:主要考查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图中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及等高线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大全《工业生产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