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每天,我们见到太阳东升西落,实质上是的体现。2.当地的地理纬度是3.①②③三条太阳视运动曲线中,表示夏至日的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C.南半球的太阳是西升东落
D.地球不透明
E.50°N
F.40°S
G.40°N
H.45°N
I.①
G.②
③
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1. A
2. C
3. A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昼夜长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季节更替,五带的划分。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根据当地北极星的仰角为40°,只有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地理纬度,北极星的仰角为40°,说明当地的地理纬度为40°。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①表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视运动轨迹,白昼时间也最长。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30?S纬线圈,其中PQ之间、MN之间、ST之间为陆地,其余为海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N和T所在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有
①都是世界著名的农矿产品出口国 ②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③人口都超过1亿 ④首都均位于沿海2.Q和M所在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E.都是发展中国家
F.都有热带雨林分布
G.都有热带沙漠分布
H.都是粮食进口国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定位。30°S纬线穿过陆地面积较大的MN为澳大利亚大陆,所以ST为南美洲;PQ为非洲。N位于澳大利亚,T位于巴西,两者都是都是世界著名的农矿产品出口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人口低于1亿,巴西首都位于内陆。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Q位于南非,M位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南非无热带雨林分布;都有热带沙漠的分布;澳大利亚出口粮食小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会喷射出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并以极高的速度射向宇宙空间,形成“太阳风暴”。2003年10月到11月间,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据此回答问题。1.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2.本次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最有可能的是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E.使地球气温升高
F.使地球各地降水异常增多
G.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H.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太阳的外部结构有光球层、色球层 、日冕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
2.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地球上降水异常增多;出现磁暴、极光现象。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影响等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相关知识即可。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所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光球层。太阳大气层三层的特点是:由里到外,温度、厚度越来越大,亮度、密度越来越小。
(1)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最主要的有:
①光球层: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层: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层: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
A.氮和氧
B.气体和悬浮物
C.氢与氦
D.碳与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2.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A.②④①③
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
D.①③④②
E.8小时21分
F.9小时9分
G.10小时42分
H.11小时22分
参考答案:1. A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变化规律,①地在赤道与回归线之间,②地在极圈上(昼长变化幅度24小时,即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为46°52′),③地在赤道上(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昼长变化幅度为0小时),④地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所以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
2.一地一年中最长昼长时间与最短昼长时间之和为24小时,通过简单计算可得结论。设④地最长昼长为X,最短昼长为Y。则X+Y=24小时,X-Y=5小时42分,解方程组得最长昼长X= 13小时51分,最短昼长Y=9小时9分。
考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