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常见河流地貌可知,甲图所示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应该是冲积扇;它主要是由于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故选项C正确。
【小题2】由乙图所示可知该区域河流分叉多,而且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所以该地貌类型是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水流缓慢,在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易沉积形成三角洲,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已知⑤表示变质作用,完成下列问题。(8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3分)
(2)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1分),属于高温融化作用的是 (1分)。
(3)图中的岩石A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形成位置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分别是
和 。(2分)
(4)①和⑦两种地质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是________(填数码)。(1分)
参考答案:
(1)A 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3分)
(2)⑥⑦ ,①②③ (2分)
(3)侵入岩 喷出岩 (2分)
(4)①(1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A为岩浆岩;根据题意⑤为变质作用,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可形成变质岩,C为变质岩;根据岩石分类可知,B为沉积岩。
(2)地壳物质循环中,岩石只有形成沉积岩时受外力作用影响,B为沉积岩,所以外力作用为⑥⑦;岩石经过高温熔化变成岩浆,高温熔化发生在地球内部,属于高温熔化的为①②③。
(3)A为岩浆岩,有些可以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有些侵入到地层,形成侵入型岩浆岩。
(4)①为高温熔化,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⑦为外力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区地表由A至B一线采集岩石标本, 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得出依据,相同深处的岩石年龄分布为:
A.老——新——老
B.新——老——新
C.无规律
D.新——较新——较老——老
小题2:如图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可能代表:
A.气、油、水
B.气、水、油
C.水、气、油
D.油、水、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根据图示: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所以由A至B一线采集岩石标本,相同深处的岩石年龄分布为:新——老——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气的密度最小,位于最上方;水的密度最大,位于最下方、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写出图示地质构造类型: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3分)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南北、东西)方向力的作用,此力属于_______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运动。(5分)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2分)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甲”或“乙”)地,原因是?。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地,原因是?(5分)
参考答案:(1)背斜?向斜?断层
(2)南北?挤压?水平?垂直?水平
(3)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侵蚀。?堆积
(4)甲?背斜向上拱起,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两侧渗流,保持隧道干燥,
乙?甲?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本题解析:(1)图示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并错位,判断为断层。(2)根据图示的指向标判断,该地区受南北方向的挤压力作用。故而造成了岩层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而水平挤压力主要引起水平运动。(3)甲地为背斜顶部,其岩层的缺失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褶皱构造的上覆岩层属于后来的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4)挖隧道应选择于背斜的拱形弯曲,既符合力学原理,又能引导地下水向两边流。结合背斜储油,向斜储水的原理,钻探石油应选择在背斜的拱形处。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抓住图示的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判断地质构造,并结合其图示的地壳运动的作用分析其成因,并调用课本关于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