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世界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地域上差异很大,但就其具体的发生地带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特点。下列有关这一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具有带状或斑点状分布的特点,其中灾害集中分布的斑点状地域被称为灾害区
B、具有带状和面状分布特点,其中灾害集中分布的带状地域被称为灾害带
C、只具有带状分布特点,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D、灾害发生时人们常把这一地区称为灾区,所以灾害发生点更多地具有面状分布特点,被称为灾害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2009年8月我国台湾省遭受强台风“莫拉克”袭击,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结合右图,回答1~2题。

1、此次台湾重灾区的人员伤亡主要是由____导致的
[? ]
A、暴雨洪涝
B、强风
C、风暴潮
D、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图示为台湾岛铁路分布示意图,形成铁路环状分布的原因是
[? ]
A、气候
B、地形
C、城市分布
D、经济发展不平衡
参考答案:1、D
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007年6月至7月,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雨,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7月12~13日,温家宝总理赴淮河抗洪一线,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慰问抗洪军民,并要求采取最高限额补助淮河分洪区灾民。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灾害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特点角度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河自古有“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说法,试分析淮河流域多水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河流的补给形式,分析淮河流域“退田还湖”“封山植树”等措施在防洪抗旱中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淮河支流多,汇集的水流多;河流落差小,行洪缓慢;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狭窄,洪水宣泄不畅;流域内降水集中,暴雨频繁。
(3)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旱涝灾害。“退田还湖”“封山植树”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淮河径流量的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利于防洪抗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图是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日本以及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D.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结合图例,在图中可直接判读震源深度由东向西增大。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不正确的是
A.泥石流一河道堵塞一洪水
B.气温回升_冰雪融化一洪水
C.冰凌下泄一堵塞河道一洪水
D.土壤含水率低一植被覆盖好一流域汇水速度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土壤的含水率低,则土壤的吸水性强,植被覆盖率高,则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所以流域的汇水速度慢。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