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水的运动》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A.①地为热带荒漠带 B.②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③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④地冬季寒冷干燥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2011年6月22日9时至23日16时,重庆万州区出现了今年以来的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地滑坡,农田淹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损失较为严重。初步统计28个乡镇,123个村,18.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18亿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海陆间水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输送等环节组成。暴雨洪涝发生时,海水蒸发量不会有很大变化,故可排除A、C、D;暴雨洪涝发生时,海洋水汽大量输送到陆地,降水量大且集中,快速汇集到地表,地表径流大。正确答案为B。
【小题2】河流汛期,水量大大增加,河流水补给湖泊,湖泊起蓄水作用,故A、B项错误;根据河流主要发源于山地,以及河流上游河道较小,下游平坦开阔,可知D答案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点。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画出大洋西部两支南北流向的洋流。
(要求:寒流用虚线箭头,暖流用实线箭头。)(4分)
(2)图中40°纬线附近大洋西部等温线较东部 (稀疏或密集),原因是 。(4分)
(3)请简析P处海域多海雾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略
(2)密集 寒流与暖流交汇处,表层海水温度水平梯度大
(3)P处海域为寒、暖流交汇处,暖流洋面上暖湿空气流到冷的寒流洋面上,水汽冷却凝结成雾。
本题解析:
(1)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2)寒流与暖流交汇,表层海水温度水平梯度大,所以等温线密集。
(3)雾的形成需要暖湿气流经过气温较低的海面。
考点:洋流流向、等温线分析、海雾的形成。
点评:解析本题需要了解洋流分布,理解世界上的海雾一般与暖湿气流经过气温较低的海面有关。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我国东部沿海形成秋季罕见的“双台风”效应,华东遭受了严重的风雨影响,使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告急,“城市雨涝”再次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下图是世界部分地区10月份某日某时刻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材料二 10月份浙江某地连续几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材料三 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1)此时马六甲海峡(A海峡)海水的流向是 。比较B.C两处的风力大小 ,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个月后D处的盛行风向为 ,产生的原因是 。(8分)
(2)根据材料,判断“双台风”开始影响我省某地的时间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3)城市内涝与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关系最为密切,并据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东南流向西北 C处 C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西北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每空2分,共10分)
(2)时间:10月5日或6日 理由:①台风为低压系统,盛行上升气流,带来大量降水;②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③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④从图中可以判读5日(夜间)开始昼夜温差变小。(任答2点,其中②③点可合二为一点,即“云量多,昼夜温差小”也可得分)
(3)环节:下渗(2分,答径流给1分,答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不得分)
措施:①增加城市绿地;②增加透水砖(或增加透式路面);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任答2点给4分,合理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1)读图,根据图中马六甲海峡等压线分布特征判断,空气由高压区垂直于等压线吹向低压区,在南半球部分向左偏,与东南信风一致,到北半球偏转成西南风,所以该地此时吹偏南风。马六甲海峡是西北-东南延伸的,所以海水从东南流向西北。
(2)读材料二图,从图中给出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情况分析,自10月5日或10月6日开始,白天最高气温相对较低,晚上最低气温相对之前的日期较高。昼夜温差开始变小。可能是台风开始影响到该地。带来大量降水,阴雨天,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因此分析从5日夜间或6日开始影响该地。
(3)城市建设最明显的是地面的硬化,直接影响到水循环的环节是下渗。降水下渗少,导致地表水量增加,排水系统不完善,形成内涝。所以要增加城市绿地,增加透水砖(或增加通透式路面),提高城市的地面下渗的能力。其次是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
考点:该题考查地转偏向力,常见天气系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大气的热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