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试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A.光球层 B.日冕层 C.色球层 D.电离层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大气由里往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耀斑,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太阳风。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是指黑子。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标志。太阳大气由里往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耀斑,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类型为太阳风。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小题3: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太阳光照图,已知东半球大部分地区处于夜晚(阴影部分),回答问题。(10分)
(1) 从南北半球看,此图所示的是 半球,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呈 方向流动,罗马的气候特征为
(2)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北京时间为 时。
(3) 图中弧线ABC表示晨昏线,其中代表昏线的是 弧。A地昼长为 小时,B点时间为
参考答案:
(1)北 顺时针 高温少雨
(2)(23.5°N,110°W) 3:20
(3)BC 12 0:00
本题解析:
第(1)题,通过图示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正处于夏季,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罗马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
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根据东半球大部分地区处于夜晚,可知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70°E,那么对应的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10°W。由图可知160°E时间是6:00,那么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时间为3:20。
第(3)题,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可知昏线的是BC弧。A位于赤道,昼夜平分。B点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时间为0:00。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做题时结合具体太阳光照图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8日,杭州的天空上演了“月全食”(初亏5:15—复原8:35), 而且还能看到月全食的“红月亮”。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食甚时,全球处于10月8日的范围占全球约( )
A.23/24
B.1/24
C.13/24
D.11/24
【小题2】3.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
A.质量差异
B.形态差异
C.自转差异
D.公转差异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食甚时北京时间为2014年10月8日晚上6:55。全球处于10月8日的范围约从西十一区到东十二区,约占全球的1/24。
【小题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行星,质量较大,绕恒星太阳公转。地球由于质量大于月球,因此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有自己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面。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2013年6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十号。这次航天飞行的亮点之一是太空授课,北京时间6月20日10时04分至10时55分,王亚平展示了微重力条件下的特殊物理现象。
【小题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 )
A.地球
B.水星
C.木星
D.海王星
【小题2】移居日本东京(东九区)的中国小朋友李阳要想全程收看本次“太空授课”,他最迟
必须在当地时间几点打开电视机( )
A.6月20日11时04分
B.6月20日9时04分
C.6月20日11时55分
D.6月20日9时55分
【小题3】太空授课直播时,地球的昼夜分布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的公转轨道位手地球公转轨道以内。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外,称为地外行星,其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所以本题B正确。
【小题2】在区时的计算中,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一般来说:位置越偏东的地方,时刻越早。东京位于东九区,北京位于东八区,所以东京的时间比北京早1小时,所以北京时间6月20日10时04分至10时55分,王亚平进行“太空授课”时,日本东京的时间为6月20日11时04分至11时55分,所以排除B、D,如果中国小朋友李阳在6月20日11时55分打开电视机,则授课刚结束,因此他最迟必须在当地时间6月20日11时04分打开电视机,所以本题A正确。
【小题3】6月20日10时04分至10时55分太空授课直播时,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被回归线附近,则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据图可知:A为北极俯视图,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A正确;B为北极俯视图,此时晨昏线通过北极点,则全球昼夜等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B错;C为侧视图,此时晨昏线通过极点,则全球昼夜等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C错;D为南极俯视图,南极附近应该出现极夜现象,而此时南极附近为极昼现象,D错,所以本题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东北亚地区≥10℃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导致图中M、N两地≥10℃积温不同的原因是( )
A.M地海拔低,气温高,≥10℃积温大于N地
B.M地夏季多阴雨天气,气温低,≥10℃积温小于N地
C.N地受沿岸暖流影响大,气温高,≥10℃积温大于M地
D.N地气候海洋性强,夏季气温较低,≥10℃积温小于M地
【小题2】当M地北京时间19时30分日落时,太阳直射点可能位于( )
A.0°,7.5°E
B.23.5°N,7.5°E
C.0°,30°E
D.23.5°N,30°E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由图中M、N两地的海陆位置差异推断气候的差异,进而分析≥10℃积温的不同。M、N两地纬度基本相同,M地位于亚欧大陆上,大陆性强,夏季气温高;N地位于日本的本州岛,四周为海洋,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海洋性强,夏季气温较低,所以≥10℃积温小于M地,故选项D正确。
【小题2】北京时间是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当北京时间19时30分时,根据时间计算公式的变形可得,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0°E-(19:30-12)×15°=7.5°E;由图可知M地在120°E上,所以日落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9时30分,M地的昼长为(19:30-12)×2=15小时,可见该地昼长夜短,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大气运动》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