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地表起伏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太阻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 C.流水作用弱,地表物质移动慢 D.风力侵蚀强,气温日较差大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刻人影朝向东北,说明太阳位于西南方,根据人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较大,说明地方时距离正午12:00较远,AB排除,且为白天所以D排除,故C正确。
【小题2】根据地表景观有大片的沙丘,应为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降水少,流水作用弱,但风力侵蚀、搬运等作用强,地表物质移动快。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故D正确。
考点:考查太阳视运动轨迹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经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种景观。左图为中国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左图中( )
A.M区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N区河流主要参与内陆水循环
C.K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流水
D.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为右图中乙
【小题2】右图中( )
A.①作用使甲岩石多分布在火山口附近
B.②作用仅发生在莫霍界面以上
C.③作用形成丹霞地貌
D.④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仔细读图,M区主要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A错;N区河流位于我国季风区,主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B错;K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流水,C对;由图中,丙处箭头有“三进一出”的特点,为岩浆,乙为岩浆岩。而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D错。答案选C。
【小题2】根据上题的分析,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岩浆。①作用为外力作用,甲岩石为沉积岩,其分布与火山口无关,A错;②作用为重熔再生作用,不仅发生在莫霍界面以上,B错;③作用为冷却凝固,而丹霞地貌的成因为外力作用,C错;④作用为变质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对。答案选D。
考点:该题考查丹霞地貌分布区的特点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小题。
小题1:该地的几次主要地质作用,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褶皱、断层P2、断层P1
B.断层P1、断层P2、褶皱
C.断层P2、断层P1、褶皱
D.褶皱、断层P1、断层P2
小题2:据图判断c岩层在断层P2右侧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被a、b岩层覆盖
B.没有该岩层的沉积
C.抬升以后遭外力侵蚀
D.下陷侵入d、e岩层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中显示褶皱上部岩层a、b呈水平分布且褶皱顶部平缓,说明a、b两岩层出现在褶皱之后;另外,图中断层P2破坏了褶皱,说明断层P2发生在褶皱之后,但断层P2没有破坏b沉积层,说明断层P2出现在b沉积层之前,而断层P1破坏了b沉积层,说明断层P1出现在b沉积层之后。则发生的先后顺序为A项所示。
小题2:可能的解释是:在没有形成a、b岩层之前,c岩层随地壳抬升而出露地表,被外力侵蚀而破坏掉,然后该处岩层又下降成图中状态。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地貌,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①风蚀蘑菇 ②安第斯山脉 ③河口三角洲 ④东非大裂谷 ⑤冲积扇 ⑥海沟 ⑦岛弧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⑥⑦
D.①③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所形成的,河流三角洲和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均属外力作用。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所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作用所形成的,海沟和岛弧是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方所形成的,均属内力作用。
考点:地质作用及地貌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读图4,完成问题。
小题1:下列各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
小题2: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②处不同的是
A.渭河平原
B.汾河平原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
小题1:①处的地质构造为地垒,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都属于皱褶山脉;故选A项
小题2:②处地质构造为地堑,一般形成盆地或谷地,渭河平原、汾河平原和东非大裂谷都属于地堑构造。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