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
A.第一级阶梯上?
B.第二级阶梯上?
C.第三级阶梯上?
D.第一、二级阶梯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卫生防护带是居住区与工厂之间设置的隔离地带。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
A.学校、日用品仓库
B.消防车库、日用品仓库
C.商场、医院
D.医院、停车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卫生防护带内可设置少数人使用的临时性设施,而不能设置使用人口众多的机构,故ABD错误。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卫生防护带内设置机构的特征,调用课本相关内容分析即可。本题还可结合卫生防护带的主要功能设计试题。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材料二 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湖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

小题1:简述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形成的自然原因。(2分)
小题2: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作用。(4分)
小题3:崇明岛在上海城市规划中被定位为生态岛区,你认为其适合发展哪些产业?(1分)
小题4:十—·五规划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长江三角洲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方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网密布,为城市提供供水和运输功能。(2分)
小题2: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影响: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4分)
小题3:乳畜业、园艺业、生态农业、旅游业、高科技产业。(答三点即可,1分)
小题4:答法1: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3分)
答法2: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分)
思路点拨:这类新情景(取材于教材之外,密切联系实际)题目的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其解答要领是:寻找现实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对应点、联接点,运用所学原理对现实问题做出合理解释。
本题解析:
小题1:简述类题目仅需列举所需要素即可,城市带形成自然条件从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开阔、气候适宜、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及等方面说明。
小题2:港口建设区位优势从自然条件如陆域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对外交通分析,水域条件——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分析;人文条件——经济腹地和依托城市分析。港口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主要从港口的功能促进区域物资交流,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推动地区经济与国际联系等方面发挥作用。
小题3:生态岛区建设要求避免污染型工业的发展,着重发展传统农业和高新技术工业。
小题4: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主要从产业结构入手,探讨其发展变化,长江三角洲作为优化开发区,要突出淘汰落后产业如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

A图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情况
表1?城市人口比例
年份
| 1950
| 1970
| 1990
| 2025
|
发达国家
| 50%
| 66.6%
| 72.6%
| 80%
|
发展中国家
| 17.0%
| 25.4%
| 33.6%
| 57.0%
|
?
(1)A图中甲乙两类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3分)
(2)从A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甲、乙)国家城市化起步较晚。从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来看,70年代以后____________(甲、乙)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较快。(2分)
(3)对照图A和表1,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人口数量______于发达国家,但城市人口比重还比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1)甲?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周围的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
(2)乙?乙
(3)高?低?乡村人口基数大,国家总人口数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
(1)两类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故与乙国符合。而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目前,发展速度缓慢,故与甲国符合。故出现逆城市化的是甲国,逆城市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中心区环境污染严重,郊区环境优美,二、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同上小题分析。
(3)读图,目前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低,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较发达国家多得多,故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多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由于市中心经济衰退,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参考答案:错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与逆城市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为: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而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随之商业和制造业向外扩散,市中心衰落,这一过程和城市化的过程相反,所以称为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中心区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升、交通拥堵等原因,而导致逆城市化。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