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28.读“清代我国死亡千人以上灾害分布图”,判断图例中1~4表示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A.地震、风暴潮、洪涝、干旱
B.风暴潮、干旱、地震、洪涝
C.洪涝、地震、干旱、风暴潮
D.干旱、洪涝、风暴潮、地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根据图示:2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可能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3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可能为洪涝灾害;4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时分布较为广泛,可能为干旱。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地表起伏,相对高差大;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B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3)加强植树造林;人类在建设大型工程时,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03年,全国有40多个大中城市地面下沉,其中尤以沿海大城市沉降现象最为明显,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 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了2.5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且有逐年加快的趋势。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沿海大城市地面沉降的主要人为原因。(4分)
(2)试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原因。(2分)
(3)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角度分析,沿海城市地面沉降应该属于那一种人为自然灾害?请简要列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你的判断理由。(4分)
(4)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给沿海带来的主要危害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4分)
参考答案:(1)沿海大城市因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水资源需求量大,且地表水污染严重,不得不大量抽取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使地面沉降;且沿海大城市建筑物过于高大密集,也使地面沉降。(4分)
(2)由于温室效应影响,极冰融化,海水又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建筑物过于高大密集又导致地面沉降,使海平面相对上升。(2分)
(3)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 因果链:地表水污染——水危机加重——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地面沉降。(4分)
(4)主要危害有:减弱港口功能,使城市排水设施功能下降;沿海风暴潮破坏程度增加,加大对沿海城市的洪涝威胁,加剧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建筑物因沉降而发生塌陷(答出任两点即得全分)措施:限制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雨季对漏斗区进行人工回灌;对危险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海堤,改善排水设施(答出任两点即得全分)(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1)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地面建设的压力过大等角度分析。(2)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从全球变暖和地面沉降角度分析。(3)地面下沉的主要是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缺水严重,故而出现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漏斗区的出现,出现地面下沉,故属于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4)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主要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可能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对城市建筑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治理措施可从形成原因角度分析,故一般采取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合理回灌等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图和资料回答问题。(17分)

(1)简述图示时间我国特旱、重旱区的地理分布特点。
(2)近年来,我国旱灾的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目前减轻旱灾的主要措施。
革命老区百色的游客来源地区广泛但相对集中,本省游客是红色旅游客源主体,占54.8%,其中百色本市游客占30.63%,来自湖南、广东两省的游客分别占到16.3%和4.5%,西南地区游客占到该地区游客总量的83.7%。在远距离市场中,北京、湖北、山东等相对占有一定的比例。
(4)概括百色主要旅游资源类型。
(5)归纳百色旅游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6)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中任选其一,简述发展红色旅游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主要在北方的内蒙古东北部、中部;山西陕西南部、河南湖北部分地区;四川东部、重庆;四川南部云南北部及贵州、广西的西部。(4分)
(2)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人口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需水量增加。(3分)
(3)兴修水利设施,改革灌溉方式;节约用水,推广耐旱作物种植;加强绿化;加强监测预报等(3分)
(4)自然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生物遗址、地质奇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古迹、革命纪念地、民族特色风光等(2分)
(5)以本省区和邻近的西南地区各省为主,其次是我国其他各省区。(2分)
(6)经济方面: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发展,增加税收和回笼货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方面: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文化交流,促进历史遗存保护。(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旅游活动、自然灾害与我国区域地理的结合。(1)直接读图概括即可。(2)影响旱灾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和人为原因:用水量大;破坏湿地和植被等,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等方面分析。(3)减轻旱灾的主要措施从气象措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析。(4)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等。(5)结合材料反映周边地区的游客数量多,距离越远,旅游数量较少。(6)旅游活动对经济的作用主要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外汇,国家回笼资金等方面分析;社会文化方面从增加就业、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造成大面积的山体滑坡,阻断交通,严重制约了救援进度。大震之后,频繁的强余震及持续的大雨随时可能诱发新的次生滑坡灾害,将进一步威胁被困灾民的生命安全。部分河流受滑坡堵塞形成堰塞湖。
材料二:

(1)地震造成地面受破坏的严重程度用?来衡量。其影响因素除震级之外还有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分)
(2)除了泥石流以外,汶川地震还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灾害?(至少说出三种)(3分)
(3)材料一说明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1分)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本次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1)烈度?地质构造,建筑物抗震系数,震中距,震源深浅(4分)
(2)暴雨、洪涝、滑坡、塌方、山崩、瘟疫发生与流行、水库决堤等(任答3种,得3分)
(3)链发性(写群发或群聚性也给分)1分
⑷汶川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附近(1分),地下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位,大量的能量(内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1分)。
本题解析:(1)地震的破坏程度一般用烈度来衡量,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抗震系数等。(2)结合材料反映了该次地震中的次生灾害“滑坡、堰塞湖、洪涝”等。(3)材料一反映了主灾诱发其他次生灾害,属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群发性等特征。(4)地震的发生一般从板块活动或断层等地质运动的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适宜高二基础训练中使用。掌握地震的主要形成原因;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