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A.1月 B.3月 C.7月 D.10月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河流出形成的侵蚀地貌主要有瀑布、峡谷、河谷,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P处为河流出山口,应为冲积扇,B对,C错。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A错。侵蚀不会形成平原(平原一般为沉积作用形成),D错。
小题2:该地区位于大陆西岸,基带(山麓地区自然带)为常绿林,说明该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0-400NS大陆西岸,可知该地区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河流水量大时携带泥沙量大,出山口处沉积作用明显,南半球7月冬季,C对。
小题3:甲处明显地势不平,A错;乙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地势平坦,离河谷近取水方便,B错;丙地在河流下游易受洪涝灾害,C错;丁地位于岛屿中,离河流太远,取水不便(海水不是水资源),D错。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中甲、乙代表某种岩石或岩浆,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如果乙岩石中含有化石,则箭头表示(   )
A.冷却凝固
B.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
D.外力作用
【小题2】如果箭头表示重熔再生,则甲来自于(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
D.地表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岩石的特点,由题干中“乙岩石中含有化石”可知,乙应该是沉积岩;图中箭头指向乙,结合地壳物质循环中各个环节的地质作用可知,箭头应当表示的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即外力作用,故选项D正确。
【小题2】如果箭头表示重熔再生,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推断可知,乙应该是岩浆,一般认为岩浆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么甲处岩石应该在软流层上部的地幔部分,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地区(北纬18.5度,西经72.5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读全球六大板块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序号与所示板块相符的是 
A.Ⅰ—亚欧板块
B.Ⅱ—美洲板块
C.Ⅲ—印度洋板块
D.Ⅳ—太平洋板块
【小题2】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板块分布。
【小题1】根据板块分布规律可知图中Ⅰ为太平洋板块,Ⅱ为美洲板块,Ⅲ为南极洲板块,Ⅳ为非洲板块。
【小题2】海地位于北美洲南部加勒比海地区,读图可知图中①离海地最近。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读地壳物质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 
?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D和E均属于_______岩,其中E又称_______。 
(3)C经过__________冷却凝结转化为D;B经过__________转化为C。 
(4) 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的是______(填字母)的特征。 
参考答案:(1)沉积岩;变质岩;岩浆;侵入岩 
(2)岩浆;喷出岩 
(3)侵入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4)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1.表中A、D径流带所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2.与表中B、C径流带对应的自然植被分别是3.表中B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可行性措施是
A.流水作用 风力作用
B.风力作用 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风力作用
D.风力作用 海浪作用
E.荒漠 落叶阔叶林
F.温带草原 针叶林
G.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H.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I.合理确定载畜量,防治土地荒漠化
G.保育天然植被,防治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瓜果棉等特色产业
参考答案:1. B
2. C
3. 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气候和河流)。
1.根据表格信息,A表示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干旱地区,河流流量小,故以风力作用为主;D地区年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故为湿润地区,故以流水作用为主。
2.B地区年降水量为200—400之间,为半干旱地区,发育的植被为温带草原;C地的降水量为800---1600之间,为湿润地区,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B地区为半干旱地区,自然植被为温带草原,故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过度放牧等植被的破坏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加剧。故国土整治的措施A项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技巧《人口分布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