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进行了第30次科学考察。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两个港口,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写出“雪龙”号从上海到弗里曼特尔所经过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6分)
(2)指出图中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分析其共同的形成条件。(11分)
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2014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正式竣工。
(3)指出长城站和泰山站在位置上的主要差异。(5分)
南极地区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陆地绝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1720米。气候终年酷寒。
(4)分析南极地区气候终年酷寒的主要原因。(6分)
近年来,到南极地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5)说出南极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8分)
参考答案:
(1)东北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2)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地形平坦广阔,气候适宜,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国家政策支持等。
(3)主要差异: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比泰山站低;长城站建在南极大陆外缘的乔治王岛上,泰山站建在南极大陆的内部;长城站靠近与南极洲距离最近的南美大陆。
(4)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地势高,气温低;被冰雪覆盖的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造成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低。
(5)体验和观赏极昼、极光现象;饱览南极奇特的冰原景观;踏足南极点;近距离接触、观看南极野生动物(企鹅、鲸鱼等);参观南极科学考察站,缅怀人类南极探险史。
本题解析:
(1)上海向南首先到达东北信风带,之后到达赤道地区。弗里曼特尔处在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
(2)澳大利亚和阿根廷都有大面积的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商品农业,除了有优良的草场之外,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都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主要从纬度差异和海陆差异两个方面叙述。
(4)影响气温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其次是地形。南极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是其气温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5)南极的旅游资源一方面是它特有的极地风光(包括基地景观和极地生物),另一方面是极地环境的科学价值。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读图: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②④⑤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较强,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右下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大气辐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少了,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少了,大气逆辐射降低,③减弱,C对。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大气热量的来源,以下四项所示正确的是(→表示短波辐射,~→表示长波辐射)
A.太阳→大气? B.太阳→地面~→大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面辐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