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题《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A.① B.② C.③ D.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三大类岩石之间不能直接相互转化,故排除选项B;三大类岩石可以转化为岩浆,岩浆只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排除选项C;图中显示沉积岩、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都可能形成变质岩,故排除选项D;①表示岩浆生成岩浆岩的冷凝作用;②表示生成沉积岩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表示生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④表示生成岩浆的重熔再生,只有②属于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故选项A正确。
【小题2】本题要求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的地质作用,结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生成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即图中序号③,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图10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小题2: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A.地壳张裂作用
B.地层沉陷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小题1:根据图示地质构造之间的被破坏关系判断,断层破坏了侵入岩;侵入岩破坏了喷出岩;喷出岩破坏了上覆沉积岩;褶皱被上述地质作用全部破坏,上覆岩层没有发生弯曲,故说明上覆岩层与褶皱后再沉积生成,故选A项。
小题2:图示洞穴判断为溶洞,是石灰岩地区由于长期的流水溶蚀而形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回答9~10题。
【小题1】该地河流的河口附近,某著名古迹严重缺损,其成因主要是 ( )
A.海浪侵蚀作用
B.流水冲击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
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小题2】下列关于B水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气候变干,范围将不断萎缩
B.由于地壳运动,范围将不断扩大
C.东西两岸的气候截然不同
D.南北两端都有大河注入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河流的河口附近,某著名古迹严重缺损,其成因主要是该地气候干旱,以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小题2】B水域是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范围将不断扩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图7,完成23~24题。
小题1:图中M山地东、西两坡山麓地带的植被类型是?
A.均为热带草原
B.东为热带雨林,西为热带草原
C.均为热带荒漠
D.东为热带草原,西为热带荒漠
小题2: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图中M山的成因与下列哪两个板块有关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B.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参考答案: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
小题1:图示地区位于中美地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低纬地区,故受东北信风影响,故M山脉以东,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故降水量丰富,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山脉的以西为东北信风的背风坡,故降水量少,为热带草原气候。
小题2:该地区位于中美洲,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边界,属于消亡边界。
点评:本题结合世界区域定位,判断气候类型和板块运动,难度一般。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世界分区地理》考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