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选题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亚欧非地区某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区。阴影区域种植该经济作物的共同条件是

[? ]
A、光照强
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2、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图及“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图17)

材料二?图18为“1951—1997年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3分)
(2)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北水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4分)
(4)图中②地区主要灾害有洪涝、干旱及_______________等类型,并说明该地区应采取的
主要防灾措施。(3分)
3、单选题 该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读图完成问题。
1.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2.为了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A.客货流量
B.地形特征
C.河流分布
D.商店布局
E.甲与乙
F.甲与丁
G.乙与丁
H.甲、乙、丁
4、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小题1:与北京相比,南京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大。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各地农业减产。
小题3: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小题4:向斜成为山岭是因为槽部受挤压,物质堆积形成的。
小题5: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小题6:工业联系必然引起工厂近距离集聚,从而形成工业区。
小题7:相同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不同。
小题8: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会改变劳动力分布的空间格局。
小题9:可以利用GIS和GPS技术,对城市交通流量实施监测。
小题10: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5、单选题 “昔日蜀道难,今日大改观”,四川盆地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有
[? ]
A、成昆铁路和川黔铁路向北联系云贵高原
B、宝成铁路,成渝铁路穿越秦岭联系东西
C、长江向东穿过巫山联系长江中下游地区
D、川藏公路穿越云贵高原联系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