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选题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亚欧非地区某种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区。阴影区域种植该经济作物的共同条件是

[? ]
A、光照强
B、热量充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图及“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图17)

材料二?图18为“1951—1997年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3分)
(2)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北水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4分)
(4)图中②地区主要灾害有洪涝、干旱及_______________等类型,并说明该地区应采取的
主要防灾措施。(3分)
参考答案:
(1)林地?耕地?草地(3分)
(2)辽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河流径流量较小,供水量较小;辽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嫩江(松花江)水量充沛;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4分)
(3)变化:种植面积扩大(1分);产量不断增加(1分)
原因:气温上升,使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1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分)
(4)风沙、寒潮、水土流失(任答一点得1分)
防灾措施:①兴建防护林体系,防风固沙;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等,
②兴修水利工程,起到防洪、灌溉等作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该图示意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读图完成问题。
1.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2.为了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A.客货流量
B.地形特征
C.河流分布
D.商店布局
E.甲与乙
F.甲与丁
G.乙与丁
H.甲、乙、丁
参考答案:1. D
2. 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公路和居住区相结合即可了解该地区的交通和人口分布状况,而商店的布局应符合交通最优或市场最优原则。
2.影响公路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河流和居民点,故选D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点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块内容的试题较少,本题是一组较能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难度适中。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小题1:与北京相比,南京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大。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各地农业减产。
小题3: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小题4:向斜成为山岭是因为槽部受挤压,物质堆积形成的。
小题5: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小题6:工业联系必然引起工厂近距离集聚,从而形成工业区。
小题7:相同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不同。
小题8: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会改变劳动力分布的空间格局。
小题9:可以利用GIS和GPS技术,对城市交通流量实施监测。
小题10: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A
小题6:B
小题7:A
小题8:A
小题9:A
小题10:B
本题解析:
小题1:与北京相比,南京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更大,但两地自转角速度相等。
小题2: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各地农业减产,不对。会使部分地区干旱更加严重,导致农作物减产,但也会改变我国高纬度地区的热量条件。
小题3: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正确。固体冰川虽然量大,但并没有被人类广泛利用。
小题4:向斜成为山岭是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的山岭。
小题5: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正确。
小题6:工业联系必然引起工厂近距离集聚,从而形成工业地域。图解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小题7:相同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不同。正确。
小题8: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会改变劳动力分布的空间格局。正确。
小题9:本题考查3S技术的应用。可以利用GIS和GPS技术,对城市交通流量实施监测。正确。
小题10: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组题目难度较小,属于对常规知识点的考查,学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的地理规律就不会判断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昔日蜀道难,今日大改观”,四川盆地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有
[? ]
A、成昆铁路和川黔铁路向北联系云贵高原
B、宝成铁路,成渝铁路穿越秦岭联系东西
C、长江向东穿过巫山联系长江中下游地区
D、川藏公路穿越云贵高原联系西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