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知识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4:48:01
【 大 中 小】
|
1、综合题 受工业文明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我国长江三角洲示意图
 (1)简述图示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判断该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形成城市群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 (1)东面临海;气候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众多,交错分布;地形平坦,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深厚肥沃;植被属乔木,葱绿茂盛;矿产、能源缺乏。 (2)水稻种植业 地形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宜人;河湖众多,且交错分布,水源丰富;古代交通方便,城市基础好,历史悠久;东面临海,有大河的入海口,利于城市发展;农业发达;现代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工业、第三产业发达;多为区域政治文化中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箭头Ⅰ表示的是 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小题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图中的城市规模和发展状况,可以判断甲城市间联系较少,应位于西部地区,乙城市数量多,城市间联系密切,应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资金少,信息不发达,经济水平低,所以箭头Ⅰ由甲地出来指向乙地,表示的信息只能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B对。A、C、D错。 小题2:产业转移,总是由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乙地位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较高,箭头Ⅱ有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A错。产业转移首先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甲位于西部,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B对。区域甲发展的晚,经济水平低,将后进入高技产业阶段,C错。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转移到区域甲,这里产业升级,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D错。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材料二: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坡度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森林植被,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导致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 材料二:长江流域主要资源分布图
 (1)分析长江流域发展冶金、机械、建材工业的有利条件。(8分)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长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合理建议。(6分)
参考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铁矿、铜矿、钨矿、铅锌矿等,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便利的水运,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从资源、能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方面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 (2)上游地区: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 草的保护 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开发。(任答两点可得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我国旱地主要分布在 A.秦岭一淮河以北地区 B.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C.青藏高原地区 D.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 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 点评:本题属基础知识题目,难度一般。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即可。同时也兼顾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知识梳理】 一、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1、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 3、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4、难以利用的土地(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等):新疆、内蒙古、青藏高原等。 二、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8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和一月份0 °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方。该线以北的年降水量小于800 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特色,华北为落叶阔叶林。该线以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 mm,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6分) (2)读图观察并简述:该区域地表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 (3)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甲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气温年较差小;西临大西 洋,盛行西风,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迎风坡,暖流经过(3分) 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相对少,集中在夏季,年较差较大;背风坡,海域面积小,海洋水汽较少(3分) (2) 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河流平行状排列,湖泊多位 于河流中上游(3分)冰川作用、流水作用(1分) (3)主要分布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1分) 理由:主要城市分布在海湾沿岸地区(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地理。 (1)甲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岸,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故降水丰富,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乙地位于内陆,且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故降水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2)图示位于北欧,由于纬度高,且多山地,故历史时期的冰川作用形成该地的峡湾地貌 和湖泊地貌。 (3)图示的城市、铁路多分布于半岛的西部.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