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地理高频试题、高中地理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地球与地图 地球 地图: 地图的基本知识 等值线图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宇宙探测 人类认识的宇宙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貌 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 全球气压带 常见的天气系统 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大气的圈层结构 水的运动 陆地上水体 世界洋流分布 水资源利用 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 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 自然对人类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 全球气候变化 资源对人类生存: 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自然灾害发生 人口与城市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性别 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的区位因素 地域文化 生产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生产 工业区位因素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线路 交通运输布局 城市交通的特点 商业中心和国际贸易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 区域农业生产 人类与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 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水土流失的治理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分区地理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国土整治 选修部分 宇宙与地球 太阳系和地月系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开发 海洋权益 旅游地理 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观的欣赏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文化景观 文明旅游 城乡规划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环境 主要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防灾与减灾 环境保护 资源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 环境与发展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S技术综合应用 地图与遥感 综合专题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5:31:38 【

1、综合题  (12分)读浙江省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省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及沿海地带。(2分)
(2)图中A城市的名称是_______,其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4分)
(3)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城市化水平已达56%以上。但浙北、浙南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造成浙江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分)
(4)图上L线为甬台温铁路。该铁路沿线的土壤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沿途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河流沿岸、铁路沿线(2分)
(2)A杭州市(l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省会(政治中心)等(写对三点就给满分)(3分)
(3)浙南地区丘陵、山区面积相对较大,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等(3分)
(4)红壤和水稻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浙江省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铁路沿线及沿海地带。
(2)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图中A城市的名称是杭州市,其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省会(政治中心)等。
(3)浙南地区丘陵、山区面积相对较大,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等,所以浙江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4)根据图示:图上L线为甬台温铁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壤有酸性的红壤和水稻土,所以该铁路沿线的土壤主要是红壤和水稻土;沿途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两种形式:移地式城市化与就地式城市化。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达的产业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小题2: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有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增加,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渐减少,第三产业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据此读图,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表达的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 对,B、C、D错。
小题2: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化水平越高,一般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升级,高技术产业部门占的比重越大,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需求增加,导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大,所以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D对。人口增长快,如果经济水平低,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职业结构不会改变,A错。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城镇的产业结构,城镇的区位选择不是主要原因,B错。职业收入的差距始终存在,也会长期存在,不是职业结构变化 的主要原因,C错。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按联合国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 以上 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 以上 ,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中左图是我国部分省区年龄≥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图。
材料二?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下图中右图表示“泛珠三角”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状况(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人口流向示意图。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区有(除辽、豫外):?。试分析这些省区老龄化产生的共同原因。
(2)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___(变大/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沪、苏、津、粤。(2分)
原因: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4分)
(2)变小(2分)
原因: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1)≥6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 以上即为老龄化,读图即可。我国老龄化省区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见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且由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导致人口增长缓解。(2)人口承载状况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故主要通过区域联系影响的实际人口密度的变化和理论承载密度的变化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显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显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季风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的概念。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但不一定具有明确的界线,一般行政区划具有明确的界线,而自然区划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界线具有过渡性。中国和福建为行政区具有明确的界线,季风区为自然区,界线具有过渡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目前青藏铁路已正式开通运营,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长途交通运输方式引入西藏,为西藏提供全天候、大运量的通道,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对外交通联系的条件,西藏又一次成为“眼球”的焦点。请根据“青藏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玲玲的父母七月从上海到西藏拉萨旅游,请你给他们一些温馨的提示?
(2)玲玲的父母在图一中A城品尝了独特、美味的由高原特有农作物?酿制的美酒,藏民告诉他们,西藏虽然气温低,但这里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请你为玲玲的父母解答困惑?
(3)在图示铁路建设过程中,一些平坦的高原面上修建如图二所示的模拟自然山坡工程,你认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1)高原缺氧环境,进藏前一定要休息好,可准备好氧气袋;高原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准备防晒物品;西藏昼夜温差大,建议加带衣服;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请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宗教和习俗。
(2)青稞?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光照强,光合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呼吸作用弱,这样养分元素积累较多,产量较高。
(3)主要是为了便于野生动物的活动与迁徙。
(共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1)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和人文环境特征:少数民族聚居,宗教文化浓郁;(2)A为拉萨,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青藏高原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由于青藏高原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利用养分的积累;(3)图示反映铁路建设过程中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为野生动物的迁移留有通道。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区域地理》..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