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实质上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读图回答问题
1.我们所说的岩石圈是指2.所谓“三大类岩石”是指3.图中①~④四个箭头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地壳
B.地壳与地幔的总称
C.地壳上部的岩石层
D.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E.岩浆、侵入岩、喷出岩
F.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G.侵入岩、变质岩和岩浆岩
H.侵入岩、喷出岩和沉积岩
I.①
G.②
③
④
参考答案:1. D
2. B
3. C
本题解析:1.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和地壳共同构成。
2.“三大类岩石”是指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符合的是③。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下列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
A.草场、森林
B.石油、天然气
C.农作物、草原
D.煤炭、地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自然资源。一要属于自然资源;农作物不属于自然资源;二要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选A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沈阳气象中心气象台从2008年11月14日凌晨,开始相继对大连、盘锦、营口等地发布了雾情级别最高的红色预警信号,其中在营口地区及附近海区雾情最为严重,能见度不已50米。据此完成问题。1.深秋时节辽宁等地区时有大雾的原因是2.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状况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且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于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浮尘产生
E.一直向北
F.一直向南
G.先向北后向南
H.先向南后向北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深秋时节辽宁等地区时有大雾的原因是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浮尘产生。
2.2008年11月14日凌晨出现雾情,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所以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考点:主要考查深秋时节大雾的产生原因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深秋时节大雾的产生原因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四点属于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①a?②b?③c?④d2.图中四点位于雨区的是
①a?②b?③c?④d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E.①②
F.①③
G.①④
H.②④
参考答案:1. B
2. D
本题解析:1.冷锋锋前为暖气控制,暖锋锋后为暖气团控制,根据图中锋面的移动方向,a和c为暖气团控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冷锋锋后雨,暖锋锋前雨,降水集中在冷气团一侧,所以bd位于雨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下面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2.气候变化会对海岸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逐步变暖
B.先冷后暖
C.逐步变冷
D.先暖后冷
E.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
F.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
G.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
H.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看出,现代海岸线较中全新世古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这说明自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先暖后冷。
2.气候变暖,海水热膨胀及极地冰川融化会使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冷,海平面将会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误区警示】全球气候变化内涵的理解
1.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一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多同学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尺度,这就是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人类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2.气候变化不等于气温变化。如一提起近现代气候变化,很多同学都认为是气候变暖。其实,这只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方面。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除了冷暖变化外,还有干湿交替的特点。近现代时期,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3.全球变暖不等于全球各地都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整体的大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或是任何一段时间温度都在上升(即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变化不大,有的地方甚至下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异常事件多发,近几年出现的冷冬天气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