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壤很肥沃,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结合下图完成小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对该地农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2.“新月沃地”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下列对其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降水较多,发展农业无需灌溉
B.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
C.乙地气候干旱,容易出现盐渍化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D.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E.a、b两河径流量小,水源严重不足
F.多为荒漠土,不适于耕种
G.临近波斯湾,气候相对同纬内陆地区较为温和
H.濒临海湾,自然灾害远远多于其他地区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甲、乙两地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甲地受地中海气候影响,雨热不同期,故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量大,A错误;甲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光热条件充足,故单产较高,B错误;乙地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光热条件充足,但由于位于波斯湾沿岸,为闭合的海湾,受风暴潮影响小,D错误;该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以灌溉农业为主,但由于不合理灌溉且蒸发旺盛,故导致了土地盐碱化严重。
2.古文明中心应为农业生产的优势区域,故A项错误;a、b两河流为两河流域主要的灌溉水源,B错误;临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气候较为温和,C项正确,该地区纬度较低,濒临波斯湾,较为封闭,自然灾害较少,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农业生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准确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分析气候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注意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今年60岁的杰恩和安娜夫妇经营了一个农场,杰恩说:“三四十年前农场常有许多来自西部牧场的牛群在此肥育,并就地屠宰,当时大家真是忙坏了,近年这种盛况少见多了。”根据其工作年历(见下表)和所提供的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1.杰恩和安娜的农场最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2.造成该农场近年来自西部牧场肥育牲畜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交通革新②人们饮食习惯改变③腌肉需求量大增④节省运费⑤饲料作物栽种面积大幅缩减3.下图中甲~己中符合该农场特征的农业类型是

A.A地
B.D地
C.E地
D.F地
E.①②③④
F.②③⑤
G.②⑤
H.①④
I.甲
G.乙
己
戊
参考答案:1. B
2. B
3. A
本题解析:1.D为美国的玉米带,可提供大量的精饲料进行牛群肥育,然后就地屠宰,就近销往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东北部地区。
2.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交通革新.运输能力提高,运量增加,数量应增加。③腌肉需求童大增,因为腌肉保存时间较长,因此可在西部牧场就地宰杀加工,同时也可减少东运牲畜数量。
3.四地中.只有甲最靠近作物主种植区,可利用其作物进行牲畜肥育,把耕作业与畜牧业更科学地结合起来。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农业优势指数是指某省区的农业产值占该省GDP的比重,其比值越高反映了该省农业实力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能力越强,读图,回答问题。
1.海南省农业优势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①光热丰富,气候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②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险冷藏技术的发展
③资金雄厚,机械化程度高
④劳动力素质高,政策的扶持2.1990年以来,广东省农业优势指数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①城镇建设占用土地,农业用地减少
②政策优势下降,生产成本提高
③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
④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E.①②
F.①③
G.①④
H.③④
参考答案:1. A
2. 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生产。
1.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部,为热带气候,故光热资源充足,作物可一年三熟;且随着交通和冷藏保藏技术的发展,市场得以开拓,故农业优势明显。
2.1990年由于海南省设经济特区,故经济建设加速,故主要从社会经济建设对农业的影响角度考虑,①③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1.下列关于额尔齐斯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新疆伊犁河谷对薰衣草的处理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
A.2011年该河流域寒潮、暴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B.河流近岸处水浅且受陆地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而首先冰冻
C.该河以雨水、地下水补给为主
D.流凌可能在下游堆积形成凌汛
E.冬季干旱
F.积累养分
G.冬季严寒
H.强太阳辐射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亚洲高压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寒潮、暴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较多,A对。陆地的温度变化比水体快,冬季陆地降温快,近岸处水浅,更易受陆地影响,热量被陆地吸收,降温比水深处快,先冰冻,B对。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河流水源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当然也有地下水和少量山地降水,所以C错,只能选C。该河总体流向是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北部纬度高,结冰期比南部长,上游的冰块易在下游堆积形成凌汛,D对。
2.材料中,冬季时将薰衣草插条贮存在菜窖内,春暖雪化时再在农田扦插。显然不是针对的冬季干旱,A错。材料所述,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植株,则把薰衣草底部用厚厚的土掩埋,浇透水,越冬率达到95%。显然没有施加任何肥料,只是为了提高越冬率,所以B错、C对。这里的纬度较高,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昼长时间短,太阳辐射不会太强,D错。
考点:中国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农业生产。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图1为1999~2007年我国耕地减少的重心转移示意图,图2为1999~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99~2003年,我国耕地减少的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是2.2003~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速度快
B.东南沿海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
C.西部大开发
D.西北地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E.资金、科技投入加大
F.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G.农业劳动力增加
H.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试题解析:
1.图中显示1999~2003年,耕地减少的重心是向西北地区转移,是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原因是西部大开发,城镇建设和基础实施建设等占有大量耕地。故选C。
2.读图可知:2003年~2007年粮食产量增加,但是耕地面积减少,所以是因资金、科技投入加大,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而交通与劳动力的增加对粮食的产量影响不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反而会使粮食的产量减少。故选A。
考点:中国人文地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