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二)
![]() A.② B.③ C.④ D.⑤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河流为珠江流域,地处我国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故选C。
小题2: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优势为:有色金属原料丰富、廉价水电(有色金属冶炼需电解,耗能大)、廉价水运,经济和科技并不发达,所以选A。
小题3: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二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三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这三个方面;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并不少;故选D。
小题4:河流流域内,植被主要的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点评:本题组以珠江上游流域图为背景,考查了水文特征、如何实现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题解题关键是能从图示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河流流域开发的基本概况和生态建设的基本意义,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1)图中显示的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的现象,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自然原因: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答案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山西汾河流域图和A市的气候资料图?
图1?图2
材料二:杏花村(B村)地形平坦,相传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酿酒,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杏花村酿酒用晋中地区、吕梁地区的无污染优质高粱、大麦、豌豆做原料,加上杏花村取之不竭的优质水源,给杏花村酒以无穷的活力。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
(1)指出A市的气候类型,并分析A市气候大陆性强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杏花村发展酒业的有利的区位因素。(6分)
(3)简要分析汾河的夏季水文特征。(4分)
参考答案:
(1)(6分)温带季风气候(2分)。距海洋较远;(2分)东部山地(太行山)阻挡夏季风(东南季风)的深入。(2分)
(2)(6分)(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6分)
靠近优质高粱、大麦、豌豆产地,酿酒的原料丰富; (2分)利用优质的泉水,提高酒的品质;(2分)酿酒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杏花村的知名度高。(2分)
(3)(4分)(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4分)
径流量较大;(2分)含沙量较大;(2分)流速较快。(2分)
本题解析:
(1)从气候图可知该地冬季最低温度小于0℃为温带,降水集中7、8月份,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表现为温差大,降水变化大;主要原因是离海洋远(深居内陆),加之受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2)题目中已给出原料丰富(无污染优质高粱、大麦、豌豆),水质优良“神泉”,历史悠久(相传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酿酒),经验丰富,知名度高(路童遥杏花村)。
(3)汾河为外流河,外流河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分析:夏季:降水较多所以水量较大,流量大含沙量大(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夏季比其他季节水位高,流速快。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图“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e-d-b-a植被类型的变化的基础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F六地中与A地植被类型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与F地植被类型相同的有:_________
(3)图中d类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说明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气候成因
(4)D处的自然景观为___________,D、E两地植被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性,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热量
(2) B、E? C
(3)图中d类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说明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气候成因
(4)温带荒漠,非地带性?地形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e-d-b-a植被类型从亚寒带针叶林转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森林和热带雨林,分异的基础是热量。
(2)A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E地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F为热带雨林,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因为受洋流和信风的迎风坡影响,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
(3)大陆东岸是海陆热力差异影响,雨热同期,形成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和西风交替控制,雨热不同期,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迎风坡E地降水多,背风坡D处降水少。D处的自然景观为温带荒漠,D、E两地植被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