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题《大气运动》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A.P处在10℃以下,有冰川分布 B.P处在10℃以上,地势低洼 C.P处所在国有大牧场放牧业,养羊占重要地位 D.P处周围广泛分布热带雨林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气温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判断,图示为南半球,A、B错。图示东部为高原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是冬季,C对,D错。
【小题2】根据等值线变化规律判断,P处气温在0-10℃,大于0℃,没有冰川分布,A、B错。P处是热带草原带,所在国有大牧场放牧业,养羊占重要地位,C对。P处周围广泛分布热带草原,D错。
【小题3】Q地是热带草原气候,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一年中两地气候特点都是雨热同期,A对。Q地位于热带,全年气温较高,北京的气温只是夏季较高,B错。北京白昼增长时间是从冬至开始,一直到夏至结束,冬至到春分时段,Q地降水没有增加,C错。Q降水较多的月份,北京多刮东南风,D错。
考点: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差异,等值线的判读。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2011年9月16日以来,汉江流域迎来第三次强降雨(锋面雨),汉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形成新一轮大洪水。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该次强降雨降水量图。
(1)该锋面系统最有可能是 (类型),锋面位于降雨区 侧。(2分)
(2)受此次强降雨的影响,汉江出现 、 等水文变化特征。(2分)
(3)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分)
(4)针对汉江流域的洪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4分)
(5)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区的区域特征。(3分)
| 气候类型 | 土地利用类型 | 主要粮食作物 |
甲地区 | | 旱地 | |
乙地区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水稻 |
参考答案:
(1)冷锋(1分) 南(东南)(1分)
(2)流速变快 水位升高 径流量变大 含沙量增大(每点1分,共2分)
(3)降水强度大且集中;上游地形起伏大,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每点2分,答对2点及以上得4分)
(4)修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每点2分,答对2点及以上得4分)
(5)(每空1分,共3分)
气候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甲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小麦
乙地区 水田
本题解析:我国雨带在9月份开始南退,加上降水强度大,因此形成此次降水的锋面可能是冷锋。冷锋的降水多在锋后。由于降水强度大,汉江的水量大增,流速变快,水位升高,其含沙量也随之大增。此次汉江洪灾的自然原因是①降水强度大且集中;②上游地形起伏大,汇水速度快;③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根据此原因,解决汉江流域洪灾的措施①修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甲在河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土地利用方式为旱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乙在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利用方式为水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考点:考查汉江流域降水类型,水文变化特点及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解决措施;温带、亚热带地区的区域特征。
点评:本题组难度适中,考查汉江流域的降水类型锋面雨,根据时间9月份和降水强度可判定为冷锋,其雨区在锋后。水文变化特征要从径流量、水位、流速,含沙量等方面叙述。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要从降水和地形地势等方面入手,据此提出解决措施:修水库、筑大坝、疏浚河道,提高调洪蓄洪能力。两区域的特征比较,首先是定位,然后从自然、人文两方面比较。甲乙两区域,一个位于北方、一个位于南方,特征比较较明显,比较简单。
本题难度:困难
3、单选题 2013年12月上旬,长三角地区出现罕见的雾霾。下图反映绍兴某日近地面的PM2.5指数变化(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日午后PM2.5指数低,其原因最可能是
A.对流运动增强,雾霾扩散快
B.太阳辐射增强,雾滴被蒸发
C.大气降水,降尘作用明显
D.逆温层厚度大,雾霾位置低
小题2:近年来长三角地区PM2.5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
A.农村秸秆燃烧
B.矿物能源使用
C.交通运输扬尘
D.建筑工地扬尘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雾霾一般出现在逆温天气,逆温现象解除,雾霾也就减轻或消散。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此时对流运动最强,所以图中午后的PM2.5数值下降,雾霾扩散快,A对。太阳辐射最强时间是正午12点,不是午后,B错。图中资料不能判断有降水现象,12月是冬季,降水很少,C错。逆温层厚度增大,PM2.5指数应是增大,不会在午后下降,D错。
小题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水平高,近年来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农村秸秆还田,很少燃烧,A错。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大量使用,产生的PM2.5物质多,是PM2.5颗粒物的主要来源,B对。现代的交通运输主要是铁路、公路,扬尘少,C错。PM2.5的来源主要是燃煤排放、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城市中的扬尘、二次粒子等。建筑工地扬尘只是一部分, D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某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小题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近地面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读图可知,图中N处气温较低,形成了低压,A地位郊区,气温低,形成了高压,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A处吹东南风。
【小题2】读图可知,与周围地区相比,N地位于市中心,气温高,气压低,所以,N处等温面向高空凸起,等压面向高空弯曲,故选A。
考点:该题考查热力环流及风向。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关于中纬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º纬度附近气流上升
B.60º纬度附近气流下沉
C.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 形成信风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30°纬线附近由于受动力作用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副极地高气压带;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故地面形成西风带,高空形成东风。
考点:该题考查三圈环流。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人口增长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