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9 16:12:27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题:
 小题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A.山麓和丘陵地带 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 小题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采猎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靠野果和野兽提供的食物,并结合图示石器时代活动遗址的分布判断,人类活动只要分布于山麓地带。 小题2:在工业社会阶段,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故ABC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抓住不同时期的人类生产活动的特征,进而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地区分析差异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3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2)简述乌鞘岭的自然地理意义。(4分) 西汉高速公路是全国同时期高速公路一次性建设投资最大、里程最长的工程。于2002年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通车。 (3)分析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8分) (4)概述九寨沟景区开放时间与门票价格变化特点,简析其原因。(10分)
 甘南藏族自治州鼠害严重区面积已超过其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50.12%,鼠害已经成为甘南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 (5)列举鼠害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危害及可行性应急措施。(8分)
参考答案: (1)(6分) 特点: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2分);大部分地区在35至60亿焦耳/平方米·年之间(1分)。 原因:自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渐弱(1分),降水渐少(1分),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逐渐减弱(1分)。 (2)(4分)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分界;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暖温带与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分界;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等。(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3)(8分) 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2分);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2分);需绕行自然保护区(1分)与历史文化遗迹(1分);一次性建设里程长(2分)。 (4)(10分) 旺季较淡季开放时间长(2分)、门票价格高(2分)。 旺季气候条件好,植被生长旺盛,山水景观丰富多样,游览价值高(2分);旺季白昼时间相对较长,可供游客游览的时间较长(2分);为保护景区生态环境,调整门票价格对控制游客数量有一定作用(2分)。 (5)(8分) 主要危害:草场退化(2分)、土地沙化(或水土流失)(2分)、牧业减产(2分)。 可行性应急措施:人工灭鼠等(2分)。
本题解析: (1)特点:这是一道描述题,学生很容易根据图示数值的变化规律,回答出“年太阳总辐射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这一特点,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依据,太阳辐射量的数值范围,“大部分地区在35至60亿焦耳/平方米·年之间”这一点,以致失分。提醒学生注意描述题的答题方法。 原因:图示区主要是西北地区,自东南向西北受夏季风影响渐弱,降水渐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逐渐减弱,所以太阳辐射增强。 (2)乌鞘岭的自然地理意义,主要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回答,说出地形、气候、植被、流域等方面的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到,乌鞘岭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交界处,是地形区的分界;根据太阳辐射量,可以判断这里降水少,大致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分界;乌鞘岭南面是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北面是暖温带地区,所以是暖温带与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分界;乌鞘岭西北的河流以内流河为主,东南是外流河,所以是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等。 (3)从图中可以看到,西汉高速要穿过秦岭山脉,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开凿隧道多,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根据图例可知,西汉高速线路需绕行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鸟类保护区)与历史文化遗迹(洋县古汉台历史文化遗址),导致线路里程更长。整个工程一次性完成,建设里程长,所以投资最大。 (4)结合图表,可以看到,景区旺季开始时间早,结束晚,门票价格高,淡季正好相反。原因:九寨沟位于北半球,夏季是旺季,白昼时间长,可供游客游览的时间较长,气候条件好,植被生长旺盛,山水景观丰富多样,游览价值高,可欣赏的景点多。冬季是淡季,白昼时间短,游客浏览的时间短,可欣赏的景点少,所以旺季较淡季开放时间长,门票价格高。 另外,调整门票价格对控制游客数量有一定作用,可以更好的保护景区生态环境。 (5)鼠害是鼠类挖穴、土把草覆盖掩埋,同时鼠咬食草类根茎,导致草场破坏。所以主要危害有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或水土流失),草地破坏了,进而使牧业减产。 可行性应急措施:老鼠引发的鼠害,只有消灭它,可以人工灭鼠或利用老鼠的天敌灭鼠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喀斯特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资料。 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三?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 (地区)。(2分)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 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 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 ? (3分) (3)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5分)
参考答案: (1)西南(2分) (2)35°(1分)? 10°(1分)? 10°~30°(1分) (3)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量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量下降等。(3分) 治理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是因为流水溶蚀石灰岩产生,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降水充足,所以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2)根据第一图判读: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口压力是导致石漠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量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量下降等。采取的措施应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点评:我国西南地区应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现象,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我国南方酸性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形成红色荒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2012年12月1日,哈大(哈尔滨—大连)高速铁路通车,它是我国目前在最北端的严寒地区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铁路。图为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规划图,读图完成小题。
1.下列关于“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叙述正确的是2.哈大高速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①输电线除冰?②高寒缺氧?③路轨除雪?④多年冻土 A.经过了中国的三级阶梯 B.经过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 C.经过了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D.经过了中国的三大高原 E.①② F.③④ G.①③ H.②④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1.由图中“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分布可以判断,经过了中国的第二和第三阶梯;经过了中国的东部季风区;经过了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经过了我国的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正确答案选C。 2.哈大高速铁路分布在我国的东北,纬度高,冬季有降雪,所以,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输电线除冰和路轨除雪。 考点:主要考查了“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分布和哈大高速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分布和哈大高速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据此回答小题。
 小题1: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 A.黑龙江 B.新疆 C.山东 D.广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