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A.a B.b C.c D.d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图中岩浆指出的箭头指向a、b,其中a是喷出岩,b是侵入岩。只能C指向岩浆,说明c是变质岩,水圈中的沉积物指向d,说明d是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且可能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D对。A、B、C错。
【小题2】结合前面分析,图示循环中,只有变质岩形成岩浆,所以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c,选项C对。A、B、D错。
考点:地壳物质循环,三类岩石的特征、岩石转化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风。沙丘是由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地貌。
(5)按岩石的成因分,花岗岩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岩,根据图示可判断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1)西北(1分) 风力侵蚀(1分)
(2)东北(1分) 风力堆积(1分)
(3)上升(2分)
(4)喀斯特(岩溶)(1分)
(5)岩浆(1分)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分,答出任意2项即可)
本题解析:
(1)A地貌的名称为风蚀蘑菇。主要是由于岩石的岩性差异,加上风力侵蚀作用越向高空越弱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干旱的西北地区。
(2)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风向与沙丘的缓坡上坡的方向一致。
(3)同一岩层形成于同一年代,从图中可以看出,断层左侧岩层相对上升,右侧岩层相对下降。
(4)D岩层为石灰岩。石灰岩微溶于水,在多雨的环境下形成喀斯特地貌。
(5)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其中,岩浆喷发冷凝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考点: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某校学生在一场暴雨后,对该县城以上的河流进行考察(路线如图),据此完成下题。
【小题1】图中河流总体流向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北向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向东
【小题2】同学们在甲、乙观察点考察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①甲地附近河流水流较快 ②乙地附近河流侵蚀作用较强
③甲地附近河道水流较慢 ④乙地附近河流堆积作用较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水坝主要是拦截上游的水而形成水库,图中水库和大坝的位置可判断河流是由甲流向乙,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确定河流的流向:选自西向东再向东北。选C正确。
【小题2】甲位于水库的库尾,水流缓慢;甲处因水位上升,河道变宽,大坝一般位于河流水面较窄附近,乙处河道较窄,且河流落差较大,侵蚀作用较强。选B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地图方向和外力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成因看,花岗岩生成的位置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裸露在山脊上的花岗岩,其形成经历的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成因看,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层所形成的,生成的位置位于图中的①处。答案选A。
【小题2】裸露在山脊上的花岗岩,其形成经历的过程首先要有岩浆的侵入作用,形成花岗岩,随着地壳的抬升,表层岩层受到风化剥蚀、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花岗岩出露地表。答案选D。
考点:该题考查岩石的形成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下图为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图4—10),读图回答:
(1)从地貌形态来看,该地属于 ;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该地属于 。判断的依据是 。
(2)这种地貌类型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什么关系?
(3)从图中信息推测:该地可能发生过的内力作用有 。
参考答案:(1)山脊 向斜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2)向斜部位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成为山脊(或山)。
(3)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本题解析:1. 考查根据等高线判地形和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一般来说,系列等高线向低值凸出的部分为山脊,岩层中老两新的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试卷《人口增长与人口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