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从城市迁往农村
B.规模小、频率低
C.由内地迁往边疆
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量增大,并且是由内地迁往沿海,由农村迁往城市。
本题难度:困难
2、单选题 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7),完成下题。
1.⑤→⑥反映的是2.与形成⑤→⑥反映的现象无关的原因是
A.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B.城市化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第三产业人口下降
E.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F.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G.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H.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参考答案:1. C
2. C
本题解析:1.⑤→⑥城市化水平下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形成逆城市化的原因是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与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负面影响是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E.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F.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G.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H.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参考答案:1. D
2. B
本题解析:1.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建筑地面越来越多,绿地越来越少,降水多时会造成城市地表积水多,若排水不畅,会造成城市内涝。城市渠化现象,通过裁弯取直和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原来蜿蜒多变、流动缓慢的天然河流,改造成为外形归顺、水流顺畅的人工河道,以达到稳定河势,加大过流能力,尽快宣泄洪水的目的.能及时排除地表积水到渠中,增强排污排涝能力。选D正确。
2.城市渠化使河流流速加快,减少泥沙淤积,A错误;河道硬化,破坏了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些生物难以生存,B正确;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阻断了地下水位的补充来源,地下水位下降,C错误;河道取直,水流加快,水质在一定程度净化加快,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发展及城市河道改造对城市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增长点,根据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回答28~30与城市相关的系列问题:1.下图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可能发育为城市及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试分析客观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临近铁路,交通便利
B.②临近河流,水资源丰富,水运交通便利
C.③临近铁路及河流,水路交通便利
D.④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农耕和基础设施建设
E.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
F.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G.我国大城市太少,无法带动经济的发展
H.我国城市化水平合适,正逐步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参考答案:1. C
2. A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等。③处位于河流和铁路交汇处,便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容易形成城市。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我国城市化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水平低,教育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城市化。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按城市化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城市化的进程可知,城市人口的密度由市中心向城市外围移动。符合规律的是B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