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A.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B.西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C.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D.北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地理的比较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河流分布判断地势高低,甲岛河流多自东向西流,判断东高西低;乙岛河流呈放射状,判断地势中高周低。
小题2: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故岛屿的西部沿海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晴天多,故利于晒盐。
小题3:图示两岛的相对高度不高,但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由于其纬度低,光热条件充足,故物种丰富。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如图为世界地图上回归线的一部分,已知点A、B之间为海洋,A点以西,B点以东为陆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段纬线在我国穿过的省区有(?)
A.云、桂、粤、台
B.桂、粤、台
C.琼、桂、台
D.粤、台
小题2:AB线位于(?)
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根据材料和淮河流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材料一:根据2002年公布的全国遥感普查资料,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08万km?,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桐柏山区、大别山区等地区。
材料二:据调查测定,淮河流域流失的土壤大部分粒径小于0.5mm,一场暴雨过后,土壤中粒径1.2mm的沙砾增加1.0~3.6%,土壤有机质损失19.5~36.4%。上个世纪80年代山丘区农耕地每公顷施用的化肥仅十几公斤,现在为了维持产量每公顷施用五百公斤左右。
材料三: 淮河流域水系图?
(1)据图说明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分析M地形成降水峰值中心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淮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当地土壤和水文的影响(14分)。
(3)根据材料三从上、下游和南、北两岸角度比较淮河水系的特点(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 ;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mm-1000mm之间(2分);山地地区多,平原地区少(2分)。
形成降水峰值的原因:M为大别山地区(1分),且靠近长江中下游(1分),江淮准静止锋滞留的时间长(2分);山地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多地形雨(2分)。
(2)对土壤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土壤粘粒,造成土壤质地粗化(2分),蓄水能力降低(2分);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有机质,土壤肥料下降(2分);施用大量的化肥,土壤板结(2分)。
对水文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增大(2分),大量的泥沙在中下游河湖中沉积,容易形成地上河和地上湖(2分),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2分)
(3)淮河流域上游为山区,水系发育,支流众多(2分);下游地势平缓(或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2分),水网交错,渠道纵横(2分)。
淮河南岸支流短小(1分),北岸支流长且相对多(1分)。
整体呈羽状水系(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淮河流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600mm-1000mm之间,山地地区多,平原地区少。峰值位于M地区,M为大别山地区,且靠近长江中下游,江淮准静止锋滞留的时间长;山地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多地形雨。
(2)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土壤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土壤粘粒,造成土壤质地粗化,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带走大量的有机质,土壤肥料下降;施用大量的化肥,土壤板结。对水文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增大,大量的泥沙在中下游河湖中沉积,容易形成地上河和地上湖,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
(3)本题考查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水系特征从支流及其分布方面描述。淮河流域上游为山区,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下游地势平缓,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淮河南岸支流短小,北岸支流长且相对多。整体呈羽状水系。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