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007年11月1日,“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专家论坛”在昆明开幕。会上,云南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即以深圳港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印等21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的荷兰鹿特丹,全长约15000千米,横贯亚欧大陆的 “第三亚欧大陆桥”。此陆运通道将比经东南沿海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行程要短3000千米左右;时间更是将缩短一半以上。
至此,亚欧大陆上将有三条横贯东西、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大陆桥”。
根据以上资料并读三条亚欧大陆桥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11分)

(1)第一亚欧大陆桥在欧洲自东向西穿越的大地形区有?、?、?。(3分)
(2)第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自然带更替规律是?,导致该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2分)
(3)第三亚欧大陆桥从昆明至缅甸段在建设过程中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是?。(1分)
(4)请简要评价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的优势区位因素。(3分)
(5)第三亚欧大陆桥建成之后,将对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产生哪些有利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东欧平原?波德平原?西欧平原 (3分)
(2)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水分(2分)
(3)地形、地质环境复杂(1分)
(4)沿线自然条件较好;运输距离、时间短,效益高;连接的国家数量多;沿线地区资源丰富;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3分)
(5)增加面向印度洋、大西洋的出海通道;促进与东盟、欧佩克、欧盟等沿线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联系。(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需要熟知欧洲地形分布,第一亚欧大陆桥在欧洲自东向西穿越的大地形区有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东欧平原。
(2)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西向延伸,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沿海降水丰富,内陆降水少,因水分不同,体现干湿度地域分异。
(3)昆明至缅甸,位于我国西南及东南亚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山地,且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
(4)联系铁路建设区位因素分析,从经济发展、资源、交通联系、地区间的联系分析;加强各国之间联系,客货量大,便于资源开采等。
(5)西南地区交通不便,对外联系少,制约经济发展,第三亚欧大陆桥建成之后,增加面向印度洋、大西洋的出海通道;促进与东盟、欧佩克、欧盟等沿线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人口急剧膨胀,荒漠化现象加剧,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为争夺水草资源,部族间武装冲突不断。下图为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示意图。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沿30°E经线,自北向南自然景观的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加剧达尔富尔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干旱
B、水源短缺
C、人口膨胀
D、战争破坏
参考答案:1、A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一科考队对某保护区开展为期10天的野外考察活动,队员小杨在日记中写道:汽车沿河谷蜿蜒盘行,路边的参天大树越来越多,远处的山林云雾缭绕,河谷的坝子生长着很多水果,青色的木瓜紧贴着树干,沉甸甸的柚子挂在枝头马上可以收获。我们已经接近保护区的边缘了!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科考队考察的保护区可能位于
A.西南山区
B.东北林区
C.天山北坡
D.山东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