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地理知识点《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A.形成原因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B.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 C.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该气候类型在亚洲分布最为广泛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根据气温,图示区位于热带,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B、D错。根据降水量,图示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降水较少,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在雨季到来前有一热季,应是热带草原气候,C对,A错。
【小题2】结合前面分析,形成原因主要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的影响 ,A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B对。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C错。该气候类型在非洲分布最为广泛,D错。
考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成因,气候资料图。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影响
【小题2】关于图中P气压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气压中心是一个因气温过低而形成的冷高压
B.该气压中心是副热带高气压中心被切断后残留部分形成的
C.该气压中心对日本的天气没有影响
D.在该气压中心的南部吹偏南风、北部吹偏北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图示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一高压,陆地上形成高压,说明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的海洋温度,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可知,P处高压为北半球冬季(1月)在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在北半球冬季,受此高压的影响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低温干燥天气。D正确。
【小题2】P气压的形成是在冬季,陆地温度低,空气受冷下沉,形成的冷高压。该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让其仅留在海洋上,B错误;该高压势力强大,日本受其影响,冬季盛行西北季风,C错误;北半球高压中心南部吹偏北风,北部吹偏南风,D错误。
考点:天气系统;亚洲天气与气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图,回答1—2题。

[? ]

[? ]
参考答案:1、C
2、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的高度可达60千米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F处气压比G处低
【小题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本题解析:
【小题1】读图,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根据箭头方向,E处海拔高,气温比H处低,A错。大气环流主要在对流层,顶部最大高度是17-18千米,F处的高度不可能到达60千米,B错。气流②只可能是南北方向运动 ,C错。F处海拔高,气压比G处低,D对。
【小题2】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环节①是在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A对。环节②是地表径流,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是热量、水分,B错。环节③海洋水汽蒸发,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C错。环节④是水汽输送,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与海陆热力差异相关,D对。
考点: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海陆间大循环的主要环节。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运动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