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2019-12-22 06:48:11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该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水源 ②资金 ③能源 ④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小题2: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劳动力 ②矿产 ③粮食 ④工业制成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单选题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问题。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2.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位置偏高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次生盐渍化不属于荒漠化的表现范畴 C.在我国荒漠化只存在于西北地区 D.荒漠化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E.①② F.②④ G.①③ H.③④ I.水分差异 G.热量差异 地形差异 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 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单选题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是指 [? ] A、三江平原 B、辽河平原 C、松嫩平原 D、东北平原
4、单选题 1.《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业 B.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C.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D.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5、综合题 .2008年5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动员和部署全省进一步推进“双转移”工作,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材料一:“双转移”具体是指珠三角的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图中箭头①);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图中箭头③),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图中箭头②)。 材料二: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别标准
+
| 工业化前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后工业化时期
| 人均GDP($)
| 260~728
| 728~1456
| 1456~5460
| 5460~13104
| 13104以上
| 非农产业产值 比重(%)
| 50以下
| 50~70
| 70~87
| 87~98
| 下降
| ?
指标
| 山区
| 两翼
| 珠江三角洲
| 全省
| 人均GDP($)
| 1054
| 1249
| 5594
| 2381
| 非农产业产值比重(%)
| 72.66
| 80.33
| 96.22
| 92.24
| ? 注:2004年数据,根据2005年《广东统计年鉴》 材料三:1998—2004年广东省工业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统计表。
行业名称
| 增加值构成(%)
| 1998年
| 2001年
| 2004年
| 新兴产业: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 35.4
| 40.1
| 41.1
| 传统产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 23.8
| 20.6
| 15.24
| 潜力产业:森林造纸、医药、汽车
| 2.0
| 4.6
| 6.65
|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广东省大致处于工业化?阶段,珠江三角洲处于工业化?阶段。广东省内的工业化发展存在明显的?。 (2)简述广东省1998—2004年三大类支柱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3)目前,珠三角移出的产业主要是?密集型产业。造成这类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有?(填正确项字母)。 A.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 B.建设用地紧张,土地成本上升 C.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推动 D.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
E.本地产业升级的需要? F.其他地区具有市场、技术方面的优势
(4)简述“双转移”对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的影响。